当前位置: 首页> 史海文化>

古人如何应对地震

作者: 编辑:刘晶 来源:新华网、中新网、科普中国 发布时间:2022-05-16

地震自古以来就是常见的自然灾害,古人也一直探索研究地震预警和抵抗地震的方法,提出了相关理论并发明了实用的工具。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应对地震的。

地震的侦测与“预警”

今天我们都知道,地震跟板块运动有关。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验震器。《后汉书·张衡传》详细记载了这一发明:它是用精铜制作而成,圆径八尺,外形像一个酒樽,樽的外面设置8个龙首,口含小铜丸,每个龙头下面都有一只蟾蜍张口向上。如果某方位有地震,便可触及内部精密的机关,使相应的龙口张开,小铜珠即落入蟾蜍口中。

这部“神秘”的仪器曾侦测到一场地震。据记载,公元138年3月1日(汉永和三年二月三日)地动仪朝向西北方向的铜球突然落了下来,掉进仪器下面的蟾蜍口里。可是,洛阳居民谁也没有感觉到地震。几天后,陇西驿者日夜奔驰来报告陇西地震,二郡山崩(震级约为6.5级)。陇西正好在洛阳的西北方向。

除了利用仪器侦测地震,古人也会依据一些反常的现象来“预警”。 元代后期,观测地面上宏观异常现象的“观地测震”开始盛行。 古代百姓凭借生活经验,也逐渐摸索出一套颇为实用的地震预测方法。例如清代《银川小志》里记载:“如井水忽浑浊,炮声散长,群犬狂吠,即防此患。至若秋多雨水,冬时未有不震者。”足见古人的智慧。

建筑也有抗震妙招

说一千道一万,结实的建筑始终是抗震“法宝”。

故宫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经历了600多年的风侵雨蚀始终屹立不倒,究其原因,跟故宫运用了传统榫卯工艺和斗拱结构有关。

山西应县木塔也是抗震能力极强的建筑之一。应县木塔始建于公元1056年,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木塔同样使用了斗拱结构,全塔无钉无铆,双柱联结的设计,增强了抗震性能。其次木塔还设置有抗风、抗震和防扭转的斜撑与支撑构件,在受到地震、炮击等异常震动时,通过斗拱榫卯间的摩擦、错位,可以消耗掉外来的巨大能量,使得木塔具有较好的抗震、抗冲击性能。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