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代表> 代表说>

全国人大代表马晖玲:加强科技支撑 助力草原鼠害防控

作者: 编辑:陈瑞瑞 来源:检察日报 发布时间:2022-05-24

“为提高草地鼠害防治研究能力,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稳定,建议以技术原创和集成创新为核心,为我国草地鼠害防控提供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探索新形势下草地鼠害研究新模式,大力培养草业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 马晖玲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中国拥有草地面积为26453.01万公顷(396795.21万亩),主要分布在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6个省份。

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承担着畜产品生产功能,生物多样性保育、固碳、水源涵养等支持调节功能以及旅游、休憩等文化功能,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对于构建我国生态屏障、促进畜牧业发展、维护牧区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安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过度利用草原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草原大面积退化,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受损。草原退化提高了草原啮齿动物生境适宜度,使其繁殖率与存活率同步提升,造成种群密度增大。当种群密度超过一定阈值后,就会导致草原鼠害的发生。

据全国草原监测报告统计,2007年至2021年间,我国草原鼠害年平均发生面积3644.69万公顷,约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3.77%;从年际间发生趋势来看,2007年至2018年总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至今,总体呈上升趋势。

发生草原鼠害,一方面,会因鼠类采食牧草导致草地生产力降低,另一方面,鼠类挖掘洞道和掘土造丘也会导致土壤有机质、母质被推到地表,经风蚀或水蚀后逐渐形成次生裸地,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最终加剧草原退化。不仅如此,草原鼠类还是鼠疫、棘球蚴病(包虫病)等传染病的自然疫源疫病宿主,对人类健康具有严重威胁。

我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草原鼠害防治以药物防控为主,聚焦于降低害鼠群密度和总体数量。但是这种“种群清除式”的灭鼠策略,忽视了草原啮齿动物在草原生态系统中起到的维系食物网、土壤养分循环和植被群落演替等多重功能,物种去除后会使草地生态系统失衡。灭鼠药物的高频率、大范围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草地生态系统原有食物链的完整性和相关物种的制约关系。

实际上,草原鼠害过度依赖药物防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草原害鼠生态学、生理学、行为学及其防治技术等基础研究和应用严重不足。相比农田鼠害,国家对草原鼠害科技攻关支持力度很低。草原鼠害科技投入力度不足,导致科研人员缺乏研究经费,科研积极性受挫,从业人员逐步减少。据了解,我国草地鼠害科研力量较强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草原鼠害研究人员转行或外流,严重影响了我国草原鼠害科技人员的培养和储备,也影响到了草原鼠害药物和防控技术的研发。

在当前天然草原生态功能转向“生态功能优先,兼顾其他功能”的新形势下,加强草地鼠害防治研究的科技支撑刻不容缓。因此,我建议:

第一,成立国家草地鼠害防控创新研究中心。以技术原创和集成创新为核心,为我国草地鼠害防控提供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提出行业技术标准、规范,促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推动学科交叉,培养草业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本行业和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并作为开展国际合作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交流的平台。

第二,建设区域性草地鼠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依托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青藏高原草原区的国家地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原则建立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区域草地鼠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第三,建立草地鼠害防控新技术示范园区。针对不同草原生态经济类型区的资源、环境和现实需求,开展草地鼠害防控实用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示范、推广和培训,探索新形势下草地鼠害研究与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新模式。

第四,“十四五”期间设立草地鼠害防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针对不同区域的草地鼠害发生特点和问题,设立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开展草地鼠害的发生机理、灾变机制、防控技术及制剂研发、绿色可持续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研究,构建草地鼠害防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