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快乐成长

作者: 编辑:刘晶 来源:公民导刊 发布时间:2022-06-01


去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自该意见实施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加强校内教学提质减负,强化校外培训监管,系统推进、综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课后服务“5+2”全覆盖,小学生写作业时间大大缩短,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了99.55%……

为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双减”政策落地落实的期盼,推动“双减”工作向纵深突破,市人大常委会今年将听取和审议政府关于“双减”工作的报告,与区县人大常委会联动开展监督,并于4月11日召开了“双减”工作监督动员部署会。

“双减”工作该怎样进一步推进?人大监督将从何处发力?本刊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学生和家长对“双减”满意度均超97%

“周末可以约一约,去爬山。”

“现在孩子周末不用上培训班了,随时可以约。”

最近天气不错,陈媛和朋友开心地聊着周末的安排。而在一年前,她一到周末就很抓狂,因为孩子的周末被各种培训班占满了,连吃饭、坐车都要提前算好时间。现在,孩子轻松了,她也轻松了。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

家长学生满意度均超97%

“‘双减’后,同学们有了更多的时间预习,课堂上和老师的互动也增多了,由以前的被动式学习转为迎上去学习。我自己还设计了语文、数学的自主学习日志、读书笔记……”

这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写给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黄政的一封信。

“这封信,是一个孩子对‘双减’最朴素的表达。同时也反映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学校及教师的辛勤努力下,‘双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黄政说。

负担过重带来的“教育焦虑”由来已久。义务教育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培训行业野蛮生长、急功近利思想严重等突出问题,使“教育焦虑”不断加剧,孩子们“不是在上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

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市委印发了《重庆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方案》,对我市开展“双减”工作作了具体部署。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也相继出台总体工作方案,市教委出台校内减负、校外培训减负具体方案,市级有关部门单独或联合出台“双减”系列配套政策40余个,全面搭建起“1+2+N”政策体系。

自去年7月以来,我市坚持校内校外“一盘棋”推进,“双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呈现出新面貌、新气象。

据第三方平台调查显示,我市学生对“双减”工作的满意度达97.8%,家长满意度达97.96%。

课后服务“5+2”全覆盖

日前,教育部从全国各地的“双减”好经验好做法中,遴选了10个典型案例予以推广,我市分学科精细化指导作业设计与实施的举措成功入选。

据了解,我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涵盖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初中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12个学科,为教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进行专业指导。

“双减”政策实施后,课内提质任务更加艰巨,与之相适应的教师教学教研能力也有待整体提升,我们正在这方面努力。”巴南区巴南小学校长刘永能说。目前,该校正在开展班级、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改革,弱化考试分数,强化精讲精练;通过作业展评,组内晒课、教学常规展示、学生家长问卷等,把课堂质量、作业设计等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从全市来看,“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个学校都在提高作业的针对性、趣味性和有效性,减少重复性、机械性作业。目前,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出台作业管理办法,作业时间控制均达到国家要求。

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教育焦虑”。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市还通过组织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市教委出台《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等,推动全市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水平。

“双减”政策出台后,如何保障减负不减质,如何遵循教育规律,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真正让教育回归本源,真正让“教育焦虑”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构建起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我市不少学校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还在创新开展课后服务。

比如,北碚区中小学采取“作业辅导+社团活动”课后服务模式,开设艺术、体育、劳动、阅读、科技等社团800余个。江北区中小学提供多元化“菜单式”课后服务套餐,供学生选择。石柱自治县、梁平区等还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教育资源,因地制宜推出地域特色文化课程。

全市中小学“一校一策”制定了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推进“5+2”课后服务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目前,全市所有区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现“5+2”全覆盖。

“‘双减’政策实施后,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初衷是为了回归学校的育人本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进一步增强学校教育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举措。”涪陵区人大代表李开国说。

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99.55%

陈婷大学毕业后,就投身教培行业。2021年,对于她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她身边的同事,大多数离开了教培行业。

从2021年开始,我市加大监管力度,扎实开展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专项整治,共排查梳理与“培训”“教育”有关的机构约2.6万家,开展联合执法8217次,处理违法违规机构1589家。扎实开展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超高收费专项治理,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登记为非营利性,出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切实减轻了家庭教育培训负担。

截至目前,全市1545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1538家,其中转型1064家、注销或停办474家,压减率99.55%。

我市还出台相关制度,明确规定不得再审批新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再审批新的学龄前儿童校外培训机构;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体育、文旅、科技部门配合的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类培训机构审批管理机制。

为了加强风险管控,我市出台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和培训材料管理办法,开展培训机构培训材料专项整治。目前,全市各区县均建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和服务平台,对所有已审批的机构采取“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模式进行监管。

人大“明察暗访”助“双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公平、更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有迫切的愿望,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刻不容缓。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监督重点,先后开展了学前教育工作评议、职业教育条例执法检查等。特别是在去年,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民办义务教育工作报告,推动我市民办义务教育领域存在多年的顽瘴痼疾彻底消除。

“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又把教育领域的‘双减’工作作为监督重点,就是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督促各级政府认真履行职责,采取有力措施,补齐短板弱项,将贯彻落实‘双减’政策作为回应群众关切的民生实事抓紧抓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4月11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双减”工作监督动员部署会暨工作汇报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轩在会上指出。

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双减”工作情况的报告,是今年市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点监督工作,也是唯一一项与区县(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开展的监督工作,充分体现了市人大常委会对“双减”工作的高度重视。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市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此次人大监督,就是要督促全市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发展义务教育的职责,不断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双减”工作情况,准确查找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市人大常委会将深入开展调研,并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督促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履行职责,努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

据悉,本次调研除了“明察”以外,还将采取“暗访”、抽查的形式,随机电话访问部分家长、了解学生负担情况;不事先通知、不打招呼,随机走访部分学校、培训机构,调查了解有关情况。

“要‘一追到底’,将监督调研过程与推进突出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务求最大程度取得监督实效。要敢于监督,敢于挑刺,查找‘双减’工作中的问题根源。认真调查核实调研中了解到的情况和问题,积极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张轩强调。(首席记者 陈敏)

日渐缓和的教育“铁三角”

“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改变了基础教育的格局,也改变了万千学生、老师和家长的生活。

家长

时间多了,钱包鼓了

下午5点从公司下班后,杨程程从容地驾车来到儿子的学校。儿子所在的小学开展了延时服务,每天下午5点半放学,她下班后正好可以接孩子回家。

因为孩子在学校就完成了书面作业,晚饭后,一家人可以一起去小区附近的公园散步,享受宝贵的亲子时光。

“双减”政策实施后,在增加课后服务时间方面,我市推行“5+2”模式,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对学校的上课时间也进行了调整,小学不早于8:20,中学不早于8:00。

“‘双减’以前孩子放学早,只能去校外培训机构上托管班。到家以后,我还要陪他写作业,每天都要忙到很晚。‘双减’之后,一家人的生活节奏都慢了下来,轻松多了。”杨程程说。

去年国庆节,杨程程还带着儿子自驾青海,一路上见证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在“双减”前,国庆长假长途自驾游,对于杨程程一家来说是一种奢求。

以前,对很多家庭而言,每年的9月是支出最多的时候,除了要支付孩子的伙食、课外书等费用,还要将一大笔钱送往培训机构。

“双减”后,杨程程取消了儿子的全部学科类培训,只保留了儿子最感兴趣的篮球培训课程,家庭开支大幅减少,荷包鼓了起来。

“以前每年在孩子的学科培训上要花将近4万元。”杨程程说,“双减”落地后,家庭的支出发生了变化,现在,更愿意把花在孩子学科培训上的钱用在户外出游上。

“看电影、爬山、露营、做手工,近段时间,儿子的周末过得很充实。”杨程程说,以前每到休息日,自己经常陪着孩子在几个培训班之间赶场,现在的周末既轻松又快乐。

学生

作业少了,兴趣多了

放学铃响后,北碚区水土街道两江云顶小学三年级学生黄岚月(化名)却并不急着回家,而是在学校学起了剪纸技法。

据介绍,剪纸是该校组织开展的课后延时活动之一。除了剪纸,该校还开展了足球、魔方等趣味活动,丰富孩子课后生活的同时,锻炼孩子的运动、动手能力。

“双减”后,北碚区指导区域内各中小学制定“一校一案”,创新“作业辅导+社团活动”的课后服务模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丰富校内课后服务内容,既解决了家长接孩子的“后顾之忧”,又满足了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我们作业变少的同时,学习的科目变丰富了,知识面更广了。”黄岚月开心地说,现在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课余时间大大增加。

“双减”前,每周一和周三的下午6点,黄岚月都会在外婆的陪伴下到一家校外培训机构学习数学和语文。“晚饭都是在学校附近的小饭馆随便吃,等辅导班结束后回家再加餐。”黄岚月说,“现在每天都能回家吃上香喷喷的饭菜,真好!”

不上学科类培训班后,黄岚月每周六只用花半天的时间上美术课,因为喜欢画画,她已经学习了两年。

现在每个星期天是黄岚月的自由支配时间,除了美术外,她又找到了新的爱好——足球。“足球运动不仅仅男孩子们热爱,我们女孩也可以玩,在球场上传球、奔跑的时刻,连风都是快乐的。”黄岚月说。

老师

要求高了,质量升了

“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音乐课上,合川区中南小学的孩子们练起了老师精心编排的手势舞。

“以前的音乐课,只是带着学生唱唱歌、学简谱,时间长了学生容易感到无聊。”音乐老师欧媛媛说,“双减”之下,她想到了把课桌舞、手势舞融入课堂。欢快的音乐、有节奏的动作,让孩子们既体验到了音乐的魅力,也变得更加阳光。

“双减”政策实施后,为提升教学质量,不少中小学创新教学形式,丰富课堂内容,积极打造高效课堂。合川区南滨路小学将科技与教学相结合,经常性收集学生们在科技方面的创意点子,并对其进行指导;每年举办校园科技节;不定期举办科普讲座、竞赛等,以此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合川区瑞山中学除了开设科技类课程外,还开设了文化、阅读、艺体等20余项课后服务课程。

“‘双减’后,对学校和老师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欧媛媛说,学校和老师应更加全面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创新育人模式、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由以往单一的知识传授为主,向更加丰富多元的课内课外结合、理论实践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综合实践课堂、综合素质提升课堂转变,服务好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要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市人大代表、市第一中学校长唐宏宇说,“‘双减’的作用不断显现,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已成共识。但大厦非一日建成,让孩子快乐成长,让家长真正心安,还需要全社会都来加把劲儿。” (记者曾珠)

校外培训“大洗牌”

杨海明在我市一家校外培训机构工作了10年,从市场专员做到了管理层,见证了教培行业的潮起潮落。半年前,他主动递交辞呈,彻底离开教培行业。

他清晰地记得,2015年他所在的培训机构鼎盛时,在一所中学附近租下1000多平方米的门店,职员有100余人。没想到,2021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后,不到半年时间,这家机构就从烈火烹油走到繁华散尽。

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消失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校外培训机构四处寻求出路,有的从学科类培训转型为素质教育培训,有的从线下转到线上,有的则无奈关闭。

减轻校外培训负担,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是“双减”政策的重点之一。连日来,记者在渝北区、沙坪坝区等地走访发现,“双减”之后,学科类培训市场确实“冷清”了。

渝北区龙山街道余松一支路附近的一排门面,曾开设了大大小小校外培训机构10余家。记者在现场看到,现在这条街上的多家培训机构已经没有踪影,只有少部分校外培训机构的广告牌还未拆除。

据了解,“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全市1545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1538家,其中转型1064家、注销或停办474家,压减率99.55%。

王定华创办的渝北区北斗星艺术培训有限公司,便在“双减”后成功实现了转型。

“双减”之前,北斗星艺术培训是一个集学科类培训和艺术类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校外培训机构。经过多年经营,在渝北回兴片区积累了不错的口碑,生源不断。

“双减”政策出台后,规定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为了让培训机构能继续经营下去,王定华毅然决定把自己一手创办的培训机构全面转型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

然而,在此之前,学科类培训收入占据了王定华培训机构收入的绝大部分。“‘双减’政策实施前,光是课后托管,我们每学期就有将近20万元的收入。取消学科类培训后,收入大幅减少,经营压力极大。”为了更好地转型发展,王定华选择了和辖区内另外一家培训机构整合,以此来扩大艺术类培训的规模,提升培训质量,以吸引更多学生。

王定华告诉记者,“双减”后,随着政策收紧、行业整顿,行业内很多培训机构最终倒闭、停业。在他看来,校外培训的没落,与“双减”政策实施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但行业无序发展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些年,教培机构长期被资本裹挟,乱象丛生、良莠不齐,严重破坏教育生态,确实到了该规范治理的时候。

“自2012年开始,培训机构开始迅猛发展。大批资本进入教培行业,对教培行业产生了冲击,上市、融资,大批培训机构被迫卷入‘烧钱大战’,免费试听、低价课程等营销手段层出不穷,导致乱象丛生。”王定华说,“‘双减’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规范教培行业,杜绝市场乱象,让整个行业冷静下来,回归教育初心。”

转型:素质教育培训是出路

相对学科类培训机构的不景气,舞蹈、书法、机器人编程等素质教育培训机构却经营得有声有色。

学科类培训与素质教育培训的客户群体相似,因此,转型素质教育培训,成为多数学科类培训机构的首选。

同王定华一样,颜萍也选择把创办了20多年的培训机构转型为金玛琅艺术培训有限公司,从事非学科类培训。

相较于王定华,颜萍的培训机构在素质教育培训领域更有优势。“我最开始创办的培训机构就是专门从事艺术培训的,后来才逐渐拓展了学科类的培训。所以,转型后,我其实又回到了起点,再次从初心出发。”颜萍说。

上下两层2000多平方米的培训中心,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十间教室,有乐器、舞蹈、美术、电脑编程等,种类齐全。每到周末,是颜萍最忙碌的时候,早上8点半到晚上6点半,都会有孩子来上课。

“原先还担心‘双减’后,孩子成绩会受影响,现在看来问题不大。孩子有更多时间来参加他感兴趣的特色课程,孩子笑容变多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做家长的也高兴。”望着正在学习机器人编程的儿子,王梅笑着说,“家长不能仅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要让孩子在素质教育中成长,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培行业虽经历了“重击”,却在政策监管中逐渐回归教育本质。但要真正达到“双减”的目的,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任重而道远。

据了解,“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市扎实开展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专项整治,共排查梳理与“培训”“教育”有关的机构约2.6万家,开展联合执法8217次,处理违法违规机构1589家。

然而,在教培市场,“隐形”的培训机构、高价一对一辅导、“挂羊头卖狗肉”的培训机构等,依旧屡见不鲜。如,有的培训机构打着“科学探究”“国学素养”“创新思维”等旗号,实则进行的是数学、语文等学科知识的培训。

“如果这些违规的培训得不到有效治理,会对整个行业造成影响,‘双减’政策也难以收获长效。”一家培训机构负责人说。(记者 曾珠)

“双减”的关键在于“增”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普遍满意度较高,但也有部分家长担心教育质量会因“双减”下降。那么,“双减”后,学校该如何应对,以保障减负的同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日前,本刊记者专访了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长谭劲。

记者:作为一名小学校长,你是如何理解“双减”政策的?

谭劲:“双减”是改变教育生态,促进义务教育正本清源,回归教育教学常态的一项重大举措,是重塑教育形象的一场变革。

“双减”的重点在于“减”,即减掉过多、过重、机械、重复、低效的作业负担,减掉“内卷”的学科类培训。但“双减”的关键在于“增”。增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激活学校教育更加贴近时代、走近学生的行动力;增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课堂教育教学能力、对学生成长特征的判断力、分层作业设计的能力等,激活教师教育教学的创造力;增效家庭陪伴,让家长懂得科学陪伴的方法,激活家长科学育儿的内驱力;增色学生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多途径的发展可能,激活学生内在发展潜力。只有做好了“增”,才能实现真正的“减”。

记者:“双减”背景下,提升校内教育质量,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在校内教育提质上,有什么好的建议?

谭劲:一是优化学校课程建设,形成“基础课程+特色课程”的多元课程体系,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课程(活动)支撑,解决学生“吃饱”和“吃好”的问题。一方面,基础课程要开齐开足,打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特色课程要具有选择性和层次性,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

二是开展育人方式变革的研究,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以教学方式的变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探索问题导向、项目驱动、综合实践等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改变仅重视知识学习的局面,培养学生在发现问题中学习知识,在运用知识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拓宽学习场域,为学生提供学校、社会、网络平台等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场域中求知探索、实践创新,感受学习的无限可能,获得更多学习乐趣。

记者:“双减”后,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了课后延时服务“5+2”全覆盖。现在的课后服务开展得怎么样,还需要从哪些方面提升?

谭劲:目前,从整体上看,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的开展规范、有序,将学科作业与活动课程有机结合,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根据地区、学校的资源优势,设计课后延时服务各类课程,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学生认同度高。

下一步,建议政府进一步配置、整合社会资源,引导高质量的专业社会团体进入学校,为学生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项目,供学生自愿选择。同时,可以尝试优化免费在线学习服务,拓宽课后延时服务的渠道。(首席记者 陈敏)

让教育回归本质

义务教育减负提质,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收效不佳,为什么此次“双减”政策能取得这么大的成效,在“双减”政策实施中还存在什么问题,未来如何向纵深突破?日前,本刊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娅。

记者:你在今年全国人代会“代表通道”上说,十几年前你所在的学校深入推进减负提质时,遇到了方方面面的阻力。减负一直都在提,为什么只有这次实施的“双减”,能取得这么大的成效?

刘希娅:“双减”工作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要求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对待,从体制机制入手深化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双减”政策出台是满足人民群众期待的必然结果。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教育生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也严重危害着青少年身心健康。因此“双减”政策实施,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各地的“双减”工作均由党委和政府统筹,各部门通力合作,以确保各项举措切实落地。

“双减”从减轻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个“小切口”,撬动了整个教育生态和教育治理体系的综合变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记者:“双减”政策实施了快一年,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未来该如何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刘希娅:目前落实“双减”政策中的主要问题有:部分地区和学校对“双减”的理解浮于表面,缺乏对“双减”政策的深刻理解;一些培训机构为了逃避监管,以更加隐蔽的方式继续开展学科类培训;目前社会上一些用人单位还存在过分追求高学历、名校生的现象,导致部分家长仍以考试成绩判定孩子是否优秀,不愿意放弃补课,影响“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效。

在未来,可以从三方面着力:一是优化教研机制,加强区域教研引领;二是严格落实升学机制,预防校外学科类培训以其他方式卷土重来;三是继续落实放宽学历限制的用人机制,同时加强人才观的宣传和引导。

记者:未来,“双减”如何向纵深突破?

刘希娅:一要持续深化研究,促进学校教育提质增效。“双减”是以减少作业和课外培训这样的“小切口”,撬动整个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变革。学校要加强研究,探索减负提质的新路径,真正让教育回归本质。

二要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家庭教育平和理性。“双减”政策实施后,部分家长产生了新的焦虑,觉得不补课就没有安全感。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用同样的成长路径和人生方向去要求他们,是不科学的。因材施教,不仅是教育者的初心和使命,也应该是社会和家长的理性共识。

三要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加大对教育评价改革、“双减”等工作的专项巡视及督导;引导部分中学转变评价观念,由“数人数”“看指标生”到“看平均分”“关注每一个学生”。 (首席记者 陈敏)

市教委:校内校外同向发力让“双减”落地落实

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学生和家长都切身感受到了“双减”的成效。但是,在“双减”政策的实施当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下一步,我市将如何推动“双减”工作?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校内、校外同向发力,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落细落实。

深化教育改革减负提质

该负责人表示,市教委将持之以恒抓好“双减”工作,在校内减负提质方面,将强化作业管理,进一步健全作业管理机制,优化作业分层分类实施,建立学有困难学生帮扶制度,借助作业改革推动课堂改革,确保减负提质增效落到实处。

在课后服务方面再提升,指导区县和中小学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力量,统筹用好科普、文化、体育等方面社会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提高课后服务项目的丰富性和吸引力。

在课堂教学上再提质,建立新时代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开展培训机构治理“回头看”

该负责人还表示,将开展学科类培训机构治理“回头看”,按照属地管理和“谁审批谁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对“一对一”“高端家教”“众筹私教”等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行为的查处力度。同时,将推动区县教育部门成立校外培训监管机构,完善校外培训执法体系,组建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队伍。全面清理排查校外教育培训主体,由教育部门牵头,科技、文化旅游、体育部门积极配合,加快制定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标准、程序。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此外,将着眼长远,推进标本兼治。市教委将抓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县创建工作,推动集团化办学改革与“双减”有机结合,推进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同时,进一步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严肃查处在校教师参与课外有偿培训行为;深化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优化教师结构,加快补齐师资短板,切实发挥好教师在减负中的作用。

将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为进一步推动“双减”政策在全市落深落细,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印发了《关于印发重庆市2022年“双减”督导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明确了“双减”督导工作总体目标——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从督导内容来看,将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并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地方、部门、学校及相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首席记者 陈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