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代表履职>

调解室里的“暖心人” ——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垒县人大代表陈晓霞

作者:杨琴 杨雪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08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有一间挂着“晓霞石榴花特色调解工作室”牌子的办公室,墙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的标语格外醒目。每天清晨,总能看到一位头发微卷、眼神温和的调解员早早来到这里,整理卷宗、接待群众。她就是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人大代表、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陈晓霞,一位在基层调解岗位上退而不休的“暖心人”。

从单位退休的陈晓霞,本可以享受悠闲的退休生活。2021年2月,当木垒镇邀请她担任专职人民调解员时,她却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这份责任。

“一辈子和群众打交道,闲不下来。”带着这份朴实的想法,陈晓霞成立了“晓霞石榴花特色调解工作室”,后来成为县人大常委会设立的“代表之家”之一。

走进陈晓霞的办公室,几摞厚厚的调解卷宗整齐码放,翻开每一本都记录着家长里短的矛盾、情理法交织的纠纷,更藏着她化解矛盾的智慧。“调解就像老中医看病,得望闻问切,找到症结才能对症下药。”从事调解工作多年,陈晓霞积累了一套独特的“调解心法”。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她专门考取了全国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把心理疏导技巧融入调解工作,在邻里纠纷中拉近距离,在家庭矛盾中打开心结,在物业纠纷中厘清权责。

老板刘某某与某村80多户农户因土地承包问题争执了近一年,从口角险些升级到动手,乡村两级多次调解无果。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陈晓霞时,双方还红着脸互不相让。陈晓霞没有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向双方释明法理,再从民法典物权篇讲到“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最后,双方握手言和,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还主动在调解协议上按下红手印。“陈代表不偏不倚,把理讲到了我们心坎里。”农户老王事后送来的锦旗上,“为民解忧暖人心”七个字格外真挚。

这样的故事在陈晓霞的调解生涯中不胜枚举。从退休至今的四年里,她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000余件,其中疑难复杂纠纷400余件,为当事人挽回大量经济损失。在化解纠纷的实践中,她敏锐发现基层治理的共性问题:群众法律认知模糊,常因“不懂法”激化矛盾;基层调解资源不足,乡村调解员缺乏专业培训,复杂纠纷难化解等。作为县人大代表,针对这些问题,她在县人代会期间提交多件建议:开展“法律进乡村、进社区”专项行动,加强基层普法精准化;对乡村调解员进行常态化培训,建立“资深带新人”机制;由多部门联合成立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推动矛盾“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

这些建议得到县人大常委会和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已取得积极成效:县司法局、普法办联合开展“案例普法大篷车”活动,累计覆盖群众4000余人次;县司法局组织乡村调解员专题培训6期,培训300余人。

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陈晓霞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积极参与执法检查、公检法司安全评查等工作,提出14条专业法律监督意见,用监督推动问题解决矛盾。这份责任心的背后,是陈晓霞对社情民意的熟稔,更是人大代表身份赋予的公信力。2023年,昌吉州人大常委会制定人大代表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办法,建立“‘代表之家’+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制,为像陈晓霞这样的人大代表搭建了履职平台。在县干部培训班、教育系统培训等各类培训班上,总能看到陈晓霞的身影。在她看来,人大代表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作为履职的积极践行者,她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优势,在调解中既当“减压阀”又当“连心桥”,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多年的辛勤付出,让陈晓霞收获了满满荣誉:司法部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自治区一级人民调解员、昌吉州“三八红旗手”……石榴花妇女儿童维权工作室也荣获全国优秀称号。但在她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挂着的不是奖状证书,而是群众送来的几十面锦旗。“这些比任何荣誉都珍贵。”陈晓霞轻抚着锦旗上的字迹,眼里闪着光,“群众信任我,我就不能辜负这份托付。”

如今,年近六旬的陈晓霞依然保持着每天接待群众的习惯。邻里拌嘴、家庭矛盾、物业纠纷,这些别人眼里的烦心事,在她这儿总能理出个头绪。有人问她累不累,她总是笑着说:“看到大家带着怒气来,揣着满意走,我就觉得浑身是劲。”这份“退而不休”的坚守,这份“为民解难”的执着,让她成为基层治理中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从法院审判庭到社区调解室,从司法工作者到人大代表,身份在变,但陈晓霞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未改。在木垒县的大街小巷,提起陈晓霞的名字,群众总会说:“找她调解,我们放心!”这朴实的认可,正是对一位人大代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生动的诠释,也是她用初心守护和谐、用真情温暖人心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