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地上“双肩”挑 ——记山西省忻州市人大代表王东喜
作者:乔翘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10

在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西马坊乡夥和沟村,有这样一位人大代表,他以一身泥土气与满腔赤子情,稳稳扎根在乡村振兴最前沿,他就是忻州市人大代表,夥和沟村党支部书记王东喜。多年来,王东喜沉甸甸的双肩上,一头担着基层工作的繁杂琐碎,一头扛着人大代表为民履职的承诺。他始终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将“千万工程”经验深度融入乡村建设中,为改善夥和沟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
生于斯,长于斯,王东喜的血脉早已与夥和沟村这片黄土地交融。他清醒地看到家乡的困顿:道路坑洼、污水横流、老屋倾颓,年轻人纷纷出走。这份苦楚始终萦绕在王东喜的心头。他暗下决心:“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条乡村振兴之路,得踏踏实实为乡亲们蹚出来!”
通过深入调研,王东喜发现忻州市部分山区,特别是地处武宁、岢岚等地的大部分村庄小而散,群众大多以种植粮食、养殖牛羊为主。其中,养殖多为散养,种植以传统耕作为主,且耕地坡地多,不连片也不集中。同时,农民专业知识技术有限,农作物产量低、效益差,年轻人因依靠种地难以生存纷纷外出打工,导致土地撂荒问题严重。于是,王东喜在市人代会上提出《关于如何把山区土地充分利用好 最大限度实现增产增收的建议》,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坡地改造为梯田以适应机械化耕作标准,并修建机耕道路,改善坡耕地生产条件;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以农业增收提升农民种地意愿。针对野猪种群增多,严重侵害农作物生长的问题,王东喜多次提出《关于科学合理控制野猪种群规模 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建议》,目前,相关部门已派工作组对野猪种群及规模展开系统调查。
在王东喜心中,乡村振兴图景的底色是产业的金黄。他敏锐抓住夥和沟背倚芦芽山的禀赋,提出“农旅融合”的思路——农家乐飘起饭菜香,特色民宿迎来远客,沉寂的山村因旅游焕发新生机。为让乡村生出更多“金子”,王东喜奔走甘肃、山东、石家庄等地的先进牧场,将白头萨福克、无角陶赛特等优质种羊千里迢迢引回夥和沟,为村民们带回了特色养殖的致富希望。在此期间,王东喜从未忘记为乡村发展鼓与呼。在一次次人代会和代表小组活动中,为解决乡村产业项目较薄弱的问题,王东喜提交了《关于加大对乡村振兴产业项目扶持的建议》;针对农村水电网路等基础设施薄弱、人畜混居导致人居环境脏乱差、生物传染病灾害隐患突出等情况,他先后提交了《关于农村养殖人畜分离的建议》《关于加快建设动物畜禽无害化处理厂的建议》。这些建议已逐渐从纸面走向田间,化作了更科学的发展规划。
夕阳熔金,洒满夥和沟的玉米地。新建的村文化广场上,传来老人闲谈的笑语与孩童追逐的嬉闹声。王东喜脚下这片被他用双脚反复丈量的土地,正升腾出无限希望。一个代表的力量或许微如萤火,但当他将根深深扎进泥土,与群众心底的幸福感汇聚在一起,便足以照亮乡村走向振兴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