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霞:扎根紫云南郡 书写为民答卷
作者:邱实 编辑:崔斌 来源:陕西人大网 发布时间:2025-09-30

在陕西省汉阴县紫云南郡社区,流传着这样一句暖心的口头禅:“有难处,找红霞;有想法,去联络站”。居民们口中亲切称呼的“红霞”,正是省人大代表、县人大代表、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红霞。自扎根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以来,她始终以“领头雁”的担当,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将“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初心使命镌刻在社区的每一寸土地上。
产业铺就致富路,托起搬迁群众安居梦
对紫云南郡的搬迁群众来说,“搬得出”仅是起点,“稳得住、能致富”才是幸福生活的基石。履职过程中,张红霞穿梭于居民家和田间地头,将人大代表联络站化作收集民意的“雷达站”。
就业是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张红霞化身 “就业红娘”,精准对接岗位与居民特长。社区居民陈兴松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曾经居无定所四处打工的他,在张红霞的帮助下,不仅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还成长为产业发展带头人,从普通群众蜕变为优秀党员、社区干部,其励志经历更是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如今的陈兴松逢人便感慨:“搬到紫云南郡社区,我才真正找到了家的感觉!” 除了牵线就业,张红霞还带领居民盘活资源。绿色农业产业园里,草莓、羊肚菌错季丰收,冷链车直接开到地头收购;非遗藤编工坊中,老艺人指尖翻飞,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通过电商销往北上广;社区边角地改造的 “南郡小菜园”,成了居民的 “绿色银行”,晨练时顺手打理几分地,每月就能增收数百元。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端稳 “就业碗”,走上致富路。
贴心服务暖民心,织密民生保障网络
困难群众的冷暖,始终是张红霞最深的牵挂。人大代表联络站不仅是她收集民意的场所,更成为帮扶困难群体的 “爱心驿站”。每当得知有家庭遭遇突发重病、残疾孤寡等困境,她总是第一时间链接社会资源,将关怀与帮助送到群众手中;风雨无阻地带领志愿者开展 “敲门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代买药品、为残障人士代缴水电费,解决生活中的 “急难愁盼”。
针对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家庭,她创新帮扶模式,变 “输血”为“造血”。生活困难户周红艳至今难忘,丈夫患癌去世,家里还欠下了10余万元外债,用她自己的话说“生活已经没有了盼头”,甚至多次萌发轻生的念头。在自己最无助的时候,是张红霞鼓励她参与藤编初加工。从最初的不好意思,到如今成为藤编工坊小组长,周红艳激动地说:“张书记,我原来感觉天都要塌了,谢谢你一步一步把我从泥潭里拉起来,在家门口就挣了钱,我以后一定好好生活,继续加油干!” 张红霞用有温度、有尊严的帮扶,稳稳兜住了民生底线,让温暖与希望在社区的每个角落流淌。
履职尽责勇担当,架起党群连心桥梁
“人大代表根在人民。” 张红霞始终将这句话铭记于心、践之于行。社区的大街小巷、居民家中,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耐心倾听居民诉求,细致调解邻里纠纷,暖心关怀独居老人。在人大代表联络站,她定期接待选民,围绕产业发展、社区治理等问题现场办公。去年持续干旱,居民用水告急,她当天就带领社区干部,提着水桶挨家挨户送水;年轻人提议建设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她多方奔走协调,三个月后,老人们便有了晒太阳、学剪纸的温馨场所。
她还积极凝聚志愿力量,成立紫云南郡志愿服务队,为困难学生筹措学费、为残疾人捐赠轮椅;通过民情恳谈会、代表信箱等渠道,确保群众的每一条呼声都有回应。如今的紫云南郡社区,邻里互助氛围浓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居民的归属感与幸福感节节攀升。
“红霞姐是我们信赖的‘主心骨’!” 这句质朴的话语,是居民对张红霞最高的褒奖。扎根基层,她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奉献,让 “人民代表” 四个字在紫云南郡熠熠生辉,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人大代表履职为民的使命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