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养教育为民之“正” ——记陕西省榆林市人大代表袁海东
作者:杜建 郭瑞徐 常富斌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09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是袁海东常挂在嘴边的话,而他“点燃”的不仅是照亮校园的育德圣火,更是温暖群众的民生火炬。身为陕西省米脂县第五中学校长,他担起蒙以养正的职责,引导广大教师践师德养正气,在言传身教中为处于人生启蒙阶段的学生树立榜样和正确的价值观;身为陕西省榆林市第五届人大代表,他积极为教育事业发声助力,兑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承诺。
担任米脂五中校长后,袁海东提出“养正教育”理念,构建“红烛养正·五中先锋”党建品牌,通过“红烛润德”“红烛启智”等七大路径,推动党建与教学深度融合,使整个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深耕教育一线的经历和感悟也让袁海东始终心系民生关切尤其关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当选市人大代表后,袁海东的记事本上多了一栏“民情记录”。无论是校门口家长的闲聊,还是教师办公室里的讨论,只要关乎教育“痛点”,他都一一记下。他常说,“教育问题牵动千万家,每一件建议都要经得起实践检验。”
针对榆林教育“北强南弱”的不均衡现状,袁海东多次赴鄂尔多斯市调研,借鉴当地的集团化办学经验,提交《关于在榆林市中心区推行集团化办学的建议》。在建议中他规划“名校带弱校”的实施路径,提出建立师资互派、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扩散。这一建议得到市教育局的重视,目前榆林市已试点组建数个教育集团,薄弱学校的课堂有了名校教师的身影,优质资源正逐步在教育资源缺乏地区“落地生根”。
近年来米脂县的回籍生数量逐年增加,这一现象让袁海东敏锐地察觉到背后隐藏的教育公平风险。连续三年的跟踪数据显示,米脂县回籍生占比从2021年的12.64%升至2023年的19.56%,“本地孩子的升学机会不能被稀释。”袁海东带着厚厚一沓调研数据,在市人代会期间提交《关于榆林市初中回籍生学业水平考试政策调整的建议》,明确建议“对落户时间设限、严格审核流程”。该建议最终推动政策落地,2025年榆林市出台新规,明确回籍生需落户满一年且户籍必须为家庭户方可报考,“突击落户”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南六县’(即榆林南部六县)招不来老师,教育差距只会越拉越大。”在一次会议中,一位老教师的感慨让袁海东彻夜难眠。他就当地教师招聘情况展开调研,收集到一组令人揪心的数据:2021年米脂、吴堡、子洲三县合计计划招聘18名高中教师,最终仅招到4人。根据调研情况他提交《关于县域高中教师招聘政策优化调整的建议》,提出“用活编制、政策倾斜、因城施策”的解决方案。目前,榆林市已对“南六县”放宽招聘条件,允许符合相关条件的毕业生与教育资源薄弱的“南六县”在签订6年及以上就业协议后通过面试直聘引进,该政策通过简化招聘流程为“南六县”吸引此类人才提供便利,让不少学校迎来“新鲜血液”。
杨家沟是米脂县红色教育的重要资源地,但原杨家沟干部学院的利用率不高。为了配合当地深挖整合红色资源、赓续精神血脉的需要,同时避免宝贵的教育资源空置浪费,袁海东经过调研后提交《关于将杨家沟干部学院改制成教育培训中心的建议》,推动该干部学院转型为集党员实训、学生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如今这里每年接待研学团队超5万人次,闲置资源得到盘活,周边农户的收入也借着这股红色教育的“东风”得到增长。
“教育是慢功夫,履职也是持久战。”袁海东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磨得卷边的《代表履职手册》,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近百条群众诉求,涵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师队伍建设、民生资源盘活等关键领域。从课堂到会场,从校园到社区,他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实干诠释担当,正如他在笔记本扉页写的那样:“做教育,要守得住清贫;当代表,要耐得住琐碎。唯有如此,才能不负讲台,不负人民。”
如今,米脂五中的“养正”文化已浸润校园每个角落,而袁海东提出的一件件建议正像一粒粒种子,在榆林教育的沃土上生根发芽。这位怀揣教育初心的人大代表,正以教育者的赤诚和代表的担当,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