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县乡人大>

打造“生态面对面”品牌 对话群众共护绿水青山

作者: 编辑:赵佳敏 来源:浙江人大 发布时间:2025-10-21

“污水处理效率能否再提升?”“异味治理有没有新方案?”……在浙江省嘉兴市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智安港工业社区生态文明建设人大监督联络点内,企业负责人、社区居民与驻点人大代表正围绕生态治理难题展开交流。

海盐县人大常委会西塘桥街道工委持续创新监督机制,打造“生态面对面”工作品牌,将监督阵地前移至园区一线,通过定点接待、专题协商和现场调研等方式,构建起“民情收集—问题协商—整改跟踪”的闭环监督体系,推动监督力量下沉、生态问题就地解决,为经开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人大动能。

园内设点:

把监督阵地建在生态最前沿

“海盐县唯一的化工集中区就坐落于经开区。作为生态风险防控的重点区域,这里无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将人大监督联络点直接设到园区内,就是要让代表离问题更近、联系群众更亲。”人大西塘桥街道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4年以来,人大西塘桥街道工委紧扣化工园区绿色发展的现实需求,创新打造“生态面对面”,在智安港工业社区创新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人大监督联络点,集成驻点接待、数据监测、快速响应等功能,推动生态问题“发现—交办—整改—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

为面对面收集群众对生态治理的诉求与建议,人大西塘桥街道工委在联络点醒目位置公示人大代表信息及专属“代表码”,整合26名人大代表和69名街道居民议事员力量,建立“定期接待+即时响应”工作机制。以每月10日“代表接待日”为抓手,通过“线上扫码+线下座谈”双向发力,代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累计收集工业异味处置、生态产业发展等环保类意见建议84件,办结率达96%,真正实现了“监督在一线、服务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

“以前看到企业疑似偷排,不知道找谁反映。现在只要到联络点扫一扫墙上的代表码,或者直接与值班代表面对面反映,当天就有回音!”如今,这座设在园区深处的联络点已成为倾听民声、汇集民智、推动治理的关键平台。

机制创新:

“四微五员”为监督赋能增效

“多亏了‘金牌协调员’面对面协调,我们的污水处理难题才得到彻底解决!”园区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感慨。

面对生态治理难题,人大西塘桥街道工委创新构建以“微小组、微主题、微调研、微成果”和“跟踪员、监督员、服务员、协调员、宣传员”为核心的“四微五员”监督机制。其中,由企业代表、环保专家等组成的“金牌协调员”微小组,凭借专业优势和基层经验,成为面对面发现问题、化解矛盾的关键力量。

随着园区企业增多,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日益凸显。针对企业反映的废水处理效率低、排队时间长等难题,“金牌协调员”微小组开展一个月沉浸式调研,深入28家重点排污企业查看预处理环节,驻守污水处理厂分析运行负荷,全面排查市政管网,并通过面对面交流精准定位2处关键堵塞点。

在调研基础上,微小组组织召开多场面对面协商会,系统形成园区排污问题清单,依托“微成果”模块制定“一点一策”治理方案,明确项目、时间、责任“三张清单”。在“五员”协同推动下,通过面对面沟通协调,海盐县城乡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于2024年6月投运,日处理能力提升至8万立方米,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园区污水处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截至8月31日,“四微五员”机制已累计服务工业企业232家,通过面对面问题协商解决各类环保问题53项,形成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治理新路径。

闭环监督:

全过程跟踪推动“良言”变“良策”

“生态面对面”机制不仅注重问题收集,更强调建议落地和闭环监督。在一次“代表+议事员”微小组实地巡查中,海盐县人大代表沈劲贤发现园区公共雨污管网存在破损、渗漏问题,随即借助联络点接待活动,现场提交了关于加强管网修复和长效管理的建议。

为推动建议高质量办理,人大西塘桥街道工委组成雨污管网建议专项办理小组,组织召开面对面协调会,对建议内容进行研判交办。街道办事处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细化措施、落实责任,明确整改时限和要求,科学修复公共雨污管网,建立全街道雨污管网电子档案,推动解决翁金线与海河大道管廊灌注桩施工滞后、雨污水窜管等急难愁盼问题。

建议办理过程中,人大代表全过程跟踪监督,定期组织现场查看整改进度。办理完毕后,人大西塘桥街道工委组织代表、企业和群众开展满意度评价,评价结果通过政务公开平台、园区公告栏“公开晾晒”。上半年,在代表全程参与下,化工园区相关建议办理满意度从90.8%提升至96.5%,同时建立跨年“回头看”机制,通过定期面对面回访确保代表建议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