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车间”托起民生“大幸福”
作者: 编辑:赵佳敏 来源:广西人大 发布时间:2025-10-22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天等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络站“连心桥”作用,创新实施代表“双岗建功”行动,全面推行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有效推动一批就业帮扶车间落地运营、见实见效,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以扎实举措诠释“小车间”托起“大民生”的深厚内涵。

工人在就业帮扶车间制作玩具(资料图)
联络站成为就业帮扶车间
项目落地“桥头堡”
天等县是广西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规模达18万人。为推动从“打工经济”向“归雁经济”转型,常委会创新推出“联络站+就业帮扶”模式,将人大代表联络站嵌入产业链,使其成为就业帮扶车间项目落地的重要“桥头堡”。
在龙岩社区易地搬迁安置点,县人大代表许增元带领驻站代表走访群众1100余人次,精准识别出“就近就业”这一需求。通过积极对接县人社局和粤桂协作工作队,成功引进16家企业进驻社区,打造“就业帮扶车间一条街”,提供岗位1200多个,累计带动就业1196人次。同时,依托全县125个人大代表联络站,深入开展“混合编组、多级联动、履职为民”主题活动,通过广泛走访和调研,共收集就业类意见建议270余条,其中131条被列为重点建议,直接推动100多家就业帮扶车间建成并持续发挥效益。
“以前想的是怎么走出去,现在想的是怎么留下来。”龙岩社区脱贫户梁瑞菊在联络站驻站代表的帮助下,实现了“下楼上班”的愿望。随着技能不断提升,她的月收入从最初的1200元增长到8000元。人大代表联络站不仅助力就业车间“建得起”,更让群众“留得住”“过得好”。
“双岗建功”激活
产业“雁归效应”
车间建起来了,如何持续壮大?常委会以代表“双岗建功”行动破题,引导代表在本职岗位和代表职务中双向发力、共同建功。全县78名各级人大代表变身产业发展“领路人”,创办、领办特色产业车间91家,带动3000多户群众深度参与指天椒、肉牛、富硒米等特色优势产业,走出“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的共富路径。
在驮堪乡驮堪村福龙屯,市人大代表隆春梅牵头组建“牛”代表服务队,把人大代表联络点直接设在肉牛养殖小区,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技术员开展“巡诊”,精准帮助养殖户破解技术和资金瓶颈,助推驮堪乡建成养牛小区43个,成功获评国家级农业产业(肉牛)强镇的美誉。
市人大代表黄元伟积极争取资金,整合村集体经济400万元,牵头建成天等县首家富硒米加工车间,打造“都康富硒香米”“都康富硒大米”等“都康田园”系列品牌产品,每年带动全乡6835户3.3万多人实现稳定增收。
票决制让民生实事项目
从“纸面”落到“地面”
项目建得好,更要管得好。常委会创新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把车间后续管理纳入监督闭环。2023年以来,全县通过票决确定涉及就业帮扶车间道路、排水、用电等项目18个,目前已竣工16个。
过去是政府“配菜”,现在是群众“点菜”、代表“评菜”。进远乡进远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织代表对中国人寿援建的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项目进行全程跟踪,争取到中国人寿50万元的援建资金。目前项目已竣工投产运营,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5万元增收。
此外,常委会还组建了100多名人大代表的车间服务队伍,提供政策宣传、补贴代办、招工维权等“保姆式”服务。近两年来,累计为返乡创业人士争取创业补贴570.74万元,落实贴息118.6万元。
如今,全县355家就业帮扶车间深深扎根村巷,成功带动2.23万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