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企纾困的“排头兵” ——记江西省人大代表周邦兵
作者:黄丽玲 刘智荣 刘鹏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13

在电子制造车间的智能调度中心,巨大的屏幕实时显示着长三角制造集群的生产数据;在江西省人代会分组讨论现场,聚焦产业链升级与营商环境优化的提交建议,这两个场景都有他的身影,他就是江西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江西捷配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邦兵。从“互联网+电子制造”的探索者到为民发声的人大代表,他以深耕实业的执着与履职为民的担当,书写新时代人大代表的精彩答卷。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既要敢闯‘无人区’,更要紧盯‘主战场’。”这是周邦兵深耕实业多年的深刻体悟。2013年进军电子制造领域以来,他带领捷配逐步构建起覆盖PCB/PCBA全链条的制造服务体系,更以AI智能体技术重塑行业格局。截至2024年,已在江西省上饶市、赣州市布局设立多家企业,带动当地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技术创新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让制造更高效、更可靠。”周邦兵的坚持,恰是江西民营企业家“敢为天下先”精神的生动诠释。
“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个职务,更是一种责任。作为来自企业界的代表,我深知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在省人代会上,周邦兵接受采访时说。
人大代表作为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言人”,其履职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目标也在人民。周邦兵深知,每一张选票都承载着选民的重托、饱含着人民的期望。自当选人大代表的那一刻始,他就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庄严承诺,坚持深入企业、车间调研,精准提炼问题困难,将来自产业一线的声音转化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人大代表建议。
基于在制造领域的长期深耕,周邦兵对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的难点、堵点有着切身体会。他走遍江西省十余个工业园区,走访上百家企业,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详细了解企业困难、收集意见建议。在深入细致地调研基础上,他提出《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围绕行政审批效率、人才引进、产业配套等企业经营中碰到的难点、堵点,建议政府完善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政府出台“工业日”会议制度,推动工业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全流程审批服务效率大幅提升。
“捷配选择家乡投资,既是战略需要,更是被家乡一流的营商环境所打动!”周邦兵始终关注和支持家乡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在省人代会期间参加代表团分组审议时,周邦兵以民营企业在江西省的发展实践为例,建议推广“三张清单、三级调度”工作机制(倒排工期清单、工程进度清单和项目问题清单;项目指挥长周调度、区长旬调度、书记月调度),获得与会代表的充分认可和政府的积极响应。如今,走进上饶高新区的捷配工业互联网产业园,智能化生产线昼夜运转,这里不仅是周邦兵履职成果的生动注脚,更成为江西省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的示范窗口。
企业融资问题也是周邦兵格外关注的领域。为此,他结合调研情况,提出《关于深化简政放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的建议》,直言“政策扶持要精准滴灌,才能让企业轻装上阵”。他在建议中指出,江西近年来在优化营商环境上的举措成效显著,但中小制造企业仍面临研发投入大、融资门槛高等问题,建议通过“科研补贴与成果转化挂钩、建立产业链专项信贷通道”等方式精准发力,这一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有序推进。
“企业的问题是行业的缩影,行业的需求是民生的根基。”作为工业互联网的实践者,周邦兵尤为关注产业链韧性建设。他多次参与江西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制造业专题调研,深入上饶、赣州等地的中小电子企业,精准发现企业发展面临的“核心零部件配套不足、数字化转型能力薄弱”等难题,并建议“构建省级电子产业协同平台”,呼吁通过资源共享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
在周邦兵看来,企业家与人大代表,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是相通的——以实干创造价值,以责任回馈社会。捷配集团在江西长期推行的“直接就业+间接就业”双重拉动模式,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在直接就业层面,捷配的自营工厂直接创造近百个技术岗位,为当地技术人才提供了优质的就业平台;与此同时通过创新产业协同模式,间接支撑就业人数达1800余人,吸纳了一大批返乡人员,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目前,捷配集团已拥有全职员工约1900人,构建起从管理人员、核心技术研发与工程师到一线产业工人的多层次、高质量就业结构,这种由企业发展与产业赋能形成的就业拉动,不仅有效促进本地就业,更为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和储备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展望前路,周邦兵目标明确:企业层面,将继续加大AI智造投入,计划三年内实现江西基地全流程智能化生产;履职层面,将持续关注“制造业数字化人才培养”,深入企业、院校实地调研校企人才对接问题,继续为推动“产教融合培育大国工匠”建言献策。
“无论是办企业还是当代表,都要对得起这份信任。”从智能制造车间到人代会会场,周邦兵始终以技术创新赋能产业升级,以履职担当回应人民期盼,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人大代表“扎根实业、心系民生”的初心与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