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安康市各级人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搭平台、强载体、重运行,不断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有效畅通了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联系人民群众的过程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搭平台 让联系更加便捷
坚持以“全覆盖建好家站、高效能管好家站、常态化用好家站”为目标导向,推行各级人大常委会主任进代表家站分类开展“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持续深入开展“为民办实事——万名代表进‘家站’”活动,不断完善代表联络站运行、代表建议收集处理、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等工作机制,推动实现代表家站建设的迭代升级,增强了人大工作接地气的广度、察民情的深度、聚民智的精度、惠民生的力度。
创新探索在产业链、窗口服务单位、商会中建立15个代表联络站,丰富延伸了代表家站的触角。按照就地就近、方便履职的原则,将全市1万余名五级人大代表编入代表联络站,推行代表进家站并公布二维码,方便群众找代表,通过选优配强组织人员、规范工作制度建设、制定代表联络站活动计划,扎实组织代表进站履职;突出线上线下相融合,运用智慧人大平台建设网上代表家站和手机App,方便群众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向代表反映民情民意,实现代表履职全天候、联系群众零距离、服务群众“不打烊”的目标;依托代表家站平台,每年组织一定数量的市人大代表回原选举单位报告履职情况,实现了县镇两级人大代表向选区选民报告履职情况全覆盖,解决或推动解决问题4000余件。代表联络站就建在群众身边,群众有事进站找代表,没事进站拉家常,不仅拉近了代表和群众的距离,架起了代表与群众的“连心桥”,同时也让代表履职有了新阵地,让代表有了更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进人民群众通过代表家站这一主阵地,在切身参与和日常收获中感受到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强载体 让履职更为自觉
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履职建功‘三个年’·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代表小组“五个一”工作为抓手,以“4411”为主要任务,推动代表小组联系人民群众活动常态化、制度化。
通过“五个一”机制的载体带动,全市建立“三位一体”立法协作机制,通过立法联系点,累计征求人大代表及人民群众对立法工作意见220余条,并吸纳修改法规草案180余处;建立市人大代表“线上+线下”列席常委会会议制度、常委会重点发言人制度,累计邀请线下42名、线上142名市人大代表“线上+线下”列席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并将他们从群众中收集的50余条意见建议吸纳写入审议意见,实现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实质化;建立代表建议办理闭环工作机制,以代表团和建议组“双审核”、线上线下“两流转”方式,实行网上、书面、会议“三位一体”交办,推动办理过程“三次沟通”,坚持“三管齐下”抓督办,推动代表建议办理满意、过程满意、结果满意;举办人大代表立足本职岗位和代表岗位“双岗讲述”活动,点燃履职激情,彰显代表风采;创办每月两期的市级《看见》媒体专栏,以人大代表活动和密切联系群众的鲜活实践,讲好人大故事,传递人大声音,形成宣传合力,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在身边。
重运行 让民主更有质感
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联系指导职责,按照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原则,坚持全市一盘棋,突出以上率下、以点带面、协同推进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工作,形成一大批具有安康辨识度的基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案例。
各县(市、区)坚持以推动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为导向,积极在挖掘工作潜能上探索创新,形成了特色鲜明、方式多样、百花争艳的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新局面。汉滨区建立“群众说事、代表理事、人大议事、政府办事、联合督事”的“五事联动”工作机制;旬阳市建立“二维码上听民声、随手拍下访民情、小急微中解民忧、家站室里促民生”的“民呼我应”工作机制;白河县突出“听、议、办、督、评、晒”六个环节进行“一事一议一协商”的“人大代表议事会”机制;石泉县探索“一套制度、双向征集、三堂会审、四式监督”的“1234”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宁陕县创新“县镇人大联系代表全覆盖、代表服务选民全覆盖”工作方法;平利县“组建代表小团队、开发履职小软件、建好家站小平台、实行工作小调度、建立实事小清单”的“五小工作法”。这些务实有效的创新举措,有效激发了各级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履职热情,成为激励各级人大代表充分履职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