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徐玖平:加快应急素养教育立法

作者:赖芳杰 编辑:刘晶 来源:封面新闻 发布时间:2022-04-07


2022年全国两会正在进行,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能力,强化政府监管责任。同时要加强市政设施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开展老旧建筑和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成都市委主委、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四川大学校长助理、长江学者徐玖平对此感触很深,他认为,近年来各种灾难事件突发频发,对公民应急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应该加快应急素养教育立法,将全民应急素养教育纳入法律体系。

【调查】

3327人样本显示:公众的应急素养亟待提升

此前,徐玖平和团队通过一项样本达3327人的网络调查发现:只有20%的被访者“清楚地知道在人潮拥挤的地方灾难发生时该如何表现”;认为自己在紧急的情况下,能正确准确沟通的只有18.6%;有家庭防灾准备的只有11.5%;认为自己具备必要的知识和训练在自然灾难中保护自己的比例仅为24%。

数据显示,中国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率不足1%,发达国家平均为50%,而德国高达80%。现实情况与调查数据都反映出,中国公众的应急素养亟待提升。

对此,他认为,新时代的防灾减灾观是“尊重自然与积极主动”,既注重灾害预防、预测与评估,更要积极提升公民应急素养,以此在人类社会脆弱性上培养社会韧性。

【建议】

加快应急素养教育立法 全民应急素养教育纳入法律体系

徐玖平介绍,中国与防灾减灾相关的立法,是从1980年代后期逐步开展的,目前已有《防洪法》《防震减灾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但仅是针对卫生领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均未涉及,也没有针对应急素养教育的相关立法。虽有专门的防灾减灾机构,但未明确其应有的援助和指导学校、社区和公共文化机构应急教育的责任,有必要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推动应急教育开展。

他建议,应由全国人大尽快研究制定《应急素养教育法》,将全民应急素养教育纳入法律体系,使之成为受约束各方的法定责任和义务,实现应急素养教育的法制化。同时,应急素养教育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充足资金的保障,需将应急素养教育经费纳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而确保学校、社区和公共文化机构应急素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以学校和社区为基础 公共文化机构为媒介的全民应急素养教育体系

“中国幅员辽阔,地方差异大,学校和社区的应急素养教育不能搞整齐划一的模式,必须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徐玖平认为,从公众应急教育方面来看,学校应急素养教育应重视教育分级,精确到各年龄段和学习年级,力图为儿童、青少年、成人提供适合其认知水平的螺旋式教学手段。

社区中应打造“防灾型社区”,以社区为单位传授公众应对各类灾害的知识和技能,建立社区组织及个人的防救灾理念,以提升整个社会的应急管理水平。

发布新时代防灾全民公约 促使公众积极参与到应急素养教育中来

此外,徐玖平建议,发布新时代防灾全民公约,号召公众: 积极参与应急素质教育活动; 掌握避险、自救、互救常识、掌握用电用气安全常识;及时排除用电、用气、高坠安全隐患,清理阻碍逃生的物品;准备家庭防灾器材,家庭防灾预案;主动报告生活生产中发现的隐患,不谎报、不瞒报;正确教育儿童,不让低龄儿童离开家长视线。

通过新时代防灾全民公约,引导公众明确意识到参与应急素养学习能给自己和亲友在灾难中更大的生存希望;促使公众积极参与到应急素养教育中来,并充分发挥自身力量,把发生灾难的风险降到最低,把灾难的损失降到最低。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