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山14个不同类型乡村的调研报告

关于黄山市14个不同类型乡村的调研报告

作者: 编辑:郭翼 来源:黄山市人大 发布时间:2022-04-09

关于黄山市14个不同类型乡村的调研报告


根据黄山市人大工作研究会工作安排,11月18日至26日,常务副会长马端森、鲍小如带领调研组一行赴祁门县历口镇、祁山镇,黟县美溪乡、碧阳镇,休宁县五城镇、商山镇,黄山区焦村镇、仙源镇,徽州区岩寺镇、呈坎镇,歙县郑村镇、许村镇,屯溪区弈棋镇、黎阳镇的14个村开展调研。所到的这些村分别具有脱贫村、美丽乡村、产业发展村、城郊村、华侨村、历史名村等不同类型。调研组通过到项目点实地察看,与村两委、驻村干部座谈交流以及同农民群众拉家常等形式,了解各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一些实情。调研组还召开专题座谈会,详细听取了市委组织部、市委政研室、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等10个部门的相关工作情况介绍,咨询互动,加深对全市情况的了解和认识。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衔接工作的基本情况。

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印发了《关于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实施“千名干部下乡助力乡村振兴”工程,为各地进一步深化工作提供指导。各区县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衔接规划及配套办法。今年以来,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形势日趋向好,有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抓好防贫监测衔接。对所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机制,全市共建立村组网格10935个,选优配强村组网格员11985人,并对今年新识别的96户280名监测对象安排了700多条帮扶措施,及时进行监测、及时做好帮扶,动态清零。如黄山区做好领导、制度、干部、队伍、结对帮扶“五个衔接”,持续深化责任落实,紧盯“一过线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提出了巩固“收入、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兜底扶持”等六项保障,坚持新政策不出,老政策不退,真正做到“有效衔接”。

二是抓好组织机制衔接。各区县建立了实施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作为抓落实的主体,有的还下设“五大振兴”专项小组,明确了区县、乡镇、村三级党政“一把手”为抓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各地为巩固“六项保障”,持续深化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做到领导架构衔接、制度体系衔接、领导力量衔接、干部队伍衔接、结对帮扶衔接。

三是抓好资源统筹衔接。作为抓落实的主体,市及区县积极推动资金、技术、人才、服务等资源要素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倾斜,落实区县直单位跟进包保联系,聚力实施乡村环境提升、建设提速、产业提质、改革深化、文化振兴、治理强基工作。比如,在资金投入方面,2021年度全市共争取落实衔接资金4.36亿元,比上年增加2亿多元。同时,2022年全市项目库谋划工作已经完成,项目1148个,投入10.47亿元。在环境提升方面,1—10月,全市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资2.71亿元,实施项目847个、完工605个,40个省级中心村完成规划编制,环境整治、卫生改厕等工作有序推进。

四是抓好工作专班衔接。市及区县及时成立了乡村振兴局,明确了38名市级领导和105个单位帮扶任务和要求,选派了500多名驻村干部、800多名金融专员和专技人员,覆盖全市689个行政村。派驻人员和新换届的村两委干部通力协作、形成合力,构建了“1211”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五是抓好产业发展衔接。2021年全市投入资金2.7亿元,实施项目280个,支持产业发展,助力村集体经济增强。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5家,发展农业产业联合体69个,家庭农场1558家。全市689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99亿元,村均29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66个,预计2021年底,可达到100个;153个脱贫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107万元,村均20.3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有9个,10万元以上的有114个。不少村产业发展特色浓郁,出现了特色产业基地不断壮大,特色产业业态不断丰富,特色产业主体不断发展,特色产业融合不断提升的可喜局面。比如,黄山区焦村镇上岭村的脱贫攻坚的工作队长吴峰改任乡村振兴的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雷竹笋、芦花鸡等循环产业,投入80多万元,种植雷竹笋园106亩、香榧园200亩,“养芦花鸡”3万羽,为村集体增收12.4万元,形成一个农业产业园,年集体经济可增收34万元,年户均增收3000元,这是我们看到的派驻人员志愿就任,真正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发展的有效衔接。

二、衔接工作的突出问题

调研来看,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有基础、有成效、更有奔头,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重视、加以解决。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广泛基础和关键,比脱贫攻坚任务更艰巨,内容更全面。从目前看,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包括乡村干部对乡村振兴缺乏紧迫感,衔接工作还只是停留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层面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地位认识尤其不足,对范围全覆盖、五大振兴一起上的全面性认识不足,发展思路不清,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度积极性不高。调研发现,由于目前农村普遍存在青壮劳力在外务工,或在城镇陪读,留在镇村的多为老弱病残的所谓空心村,导致农村珍贵的土地资源抛荒的现象存在,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二)衔接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乡村五大振兴,涉及农业农村、土地规划、经济发展、组织、人力资源、财政、民政、文化、法制、生态环保和精神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但是目前,乡村振兴局成立并挂牌至今,其“三定”方案尚未出台,乡村振兴局工作仅限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市、县农业农村局与乡村振兴局对于统揽协调乡村振兴工作职责尚未明确,出现涉农部门各吹已有的号、拉原有的调的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比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监测,必须要相关部门提供农户家庭相关数据,需要相关部门数据比对,以便及时发现监测对象的信息变化。在家庭存款等资产信息的查询比对上还存在困难,希望相关部门解决,确保能精准识别监测对象。

(三)工作力量不够强的问题。今年村两委换届,增添了不少新鲜血液,由于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党性强、懂农业、懂市场、会管理的高素质乡村干部,还要更多的农业科技、经营管理、法律服务、社会工作、农村实用、创新创业带头人。相比之下,目前村组人才不足,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不足,我们的准备显然不足。扶贫攻坚的实践启示我们,在贫困村,选派的第一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均强的,工作成效显著;两人有一人强的,工作成效尚可;两人皆弱的,成效甚微。

(四)要素保障不充分的问题。一是缺规划,目前,各村还没有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和发展蓝图,干部工作缺乏指南。二是缺用地,一些主要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和不少基层反映村集体经济发展零星用地问题,现在对非农非粮用地控制较紧,一些蔬菜、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生产辅助用地是必需的,但是久久不能解决,影响了发展。三是缺资金,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对于农村环境整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让一些原脏乱差的贫困村变成美丽乡村。后期管护费、运维费本应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但是由于不少乡村财力弱小,无力开支,造成农村环境“保持美丽”不能常态化,不少乡村希望自己负担一些,财政能补助一些。

三、衔接工作的意见建议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衔接乡村振兴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乡村振兴促进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建议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工作举措,把有效衔接落实落细,按照市委书记凌云同志提出的“五美”要求,推动黄山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

1.做到高站位抓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加深对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的深刻理解。把乡村振兴作为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一把手”工程,摆在优先位置,厚植为农民办事的情怀,拿出比抓脱贫攻坚更大的力气来抓乡村振兴,适应推进“三农”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移。要深入学习宣传《乡村振兴促进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及相关政策,充分利用黄山乡村振兴学院开办大讲堂、组织宣讲团、印发口袋书、制作微视频等形式,把重点要点讲清楚,通过深入细致、家喻户晓的宣传,提升广大干部依法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要不断指引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增强主体意识,营造良好氛围。

2.做到无缝化抓衔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衔接,一是主体责任无缝衔接。我市乡村振兴局在扶贫开发局的基础上挂牌办公,目前的机构还不足以统筹和协调乡村振兴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建议可否成立市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并借鉴国家层面体制设置做法,统筹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建立起统一高效的衔接议事协调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二是工作体系无缝衔接。认真总结借鉴脱贫攻坚行之有效的机制办法,平稳有序推进工作体系调整转换,加快形成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三是考核机制无缝衔接。脱贫攻坚期间,我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考核评估机制,推动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效落实。为此,要继续有力有效用好考核这个“指挥棒”,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尤其是选派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进行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对工作落实不力造成负面后果的严肃问责追责,对不胜任的要及时撤换,确保选派精准。

3.做到全方位抓保障。要强化规划引导,加快制定市级村庄规划编制规程,指导全市689个行政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针,结合实际科学编制具有黄山特色、徽州风采、留住乡愁的乡村振兴规划。要加快推进市委部署的乡村运营机制创新试点,强化用地等要素保障,盘活农村闲置用地及闲置农房,优化配置乡村资源。要强化资金保障,积极对上争取衔接资金,坚持衔接资金服从服务于乡村振兴发展大局的原则,把资金有效用在所急所需的刀刃上。

4.做到有重点抓推进。五大振兴是个系统整体,从黄山实际来看,在强调统筹一体推进五大振兴的同时,应优先重点推进产业振兴这个基础,产业兴,百业旺,虹吸效应强;人才振兴是动力,组织振兴是保障。因此要立足区位优势和现有资源,进一步谋划好农业产业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返乡创业者有用武之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在充分发挥现有一班乡村能人的引领带头作用的基础上,注意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同时,加大就地培育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在村两委换届之后,加大系统培训力度,真正形成“党建带群建促乡村振兴满天星”的生动景象。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