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市县新闻>

梅州人大:大埔县人大代表展现履职为民新担当 撂荒地变致富田 垃圾站变停车场

作者:陈泽铭 余灏 罗文燕 编辑:赵佳敏 来源:广东人大 发布时间:2022-11-22

五级人大代表齐发力为撂荒地治理开良方、建言献策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创新方式做好人大宣传工作……人大代表是一座桥,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万千群众。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近年来,梅州市大埔县人大常委会立足自身优势,发挥人大代表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融入乡村振兴主战场,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擦亮“为民”底色,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小处”用真心、动真情,以“小”见“大”;不断探索创新方式方法,广泛发动各界组织、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人大工作的良好氛围。

以身作则认耕认种撂荒地932.85亩

山谷披翠,稻香阵阵。深秋,站在百侯镇软桥村,放眼望去,昔日杂草丛生的撂荒耕地,如今已是连片金黄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阵阵秋风卷起金色波浪。田间地头机器轰鸣,收割机在稻田间来回穿梭作业。

让撂荒多年的耕地长出喜人的粮食作物,背后是人大代表发挥带头作用,多举措推进撂荒地蝶变成“丰收地”“致富田”。

在百侯镇人大代表杨志林看来,受农民外出务工、耕种条件差、耕种成本高、耕地零碎分散等多种因素影响,后续管护难度大,农村撂荒地流转成为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当地人大代表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村干部交流,探讨撂荒地整治办法,并在今年4月底召开的镇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多措并举做好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的建议。

这期间,百侯镇人大代表杨智浩主动带头认耕认种15亩,并积极在本镇周边村落做好政策解读和宣传发动工作,充分调动农户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带动周边群众积极参与复耕复种工作。

今年以来,通过百侯镇党委、镇政府及镇辖区各级人大代表的共同努力,当地已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1390.32亩,复耕率达100%。

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大埔县人大代表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为撂荒地治理开良方,并下地实践和群众一起努力。

在银江镇,县、镇人大代表协同各驻村团队及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撂荒土地排查,全面摸清现有撂荒地数量、具体位置,撂荒原因等,建立“一地一策”的台账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治。

银江镇人大代表黄尚谋告诉笔者:“现在粮价低,机耕、农资成本比较大,地块水资源短缺等导致农户对种植水稻意愿不高,建议鼓励种植大户、企业等通过代耕认耕,代种认种新模式来促进撂荒地复耕工作。”

同时,当地积极深入农户家中宣传粮食安全、土地流转等政策,引导他们以“农户自助复耕”“规模流转复耕”“集体出资认耕”等模式进行复耕复种,切实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据统计,河口村撂荒地总面积70.4亩,截至7月25日已完成70.5亩,超额完成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

8月2日,大埔县人大常委会和县政府联合在桃源镇开展“五级人大代表齐发力助力撂荒地复耕复种”活动,以点带面助推全县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人大代表继续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带头认耕认种,并积极做好政策解读和宣传发动工作,充分调动农户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带动更多群众积极参与。

据悉,至今年9月,大埔全县五级人大代表共认耕认种撂荒地932.85亩,其中全国人大代表、乡贤邓振龙认耕认种200亩,为个人最多。

为民发声垃圾中转站即将“变身”为智慧停车场

驱车来到大埔县城区白云大桥旁的智慧停车场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声不断,各项工序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着,一派紧张而忙碌的景象。谈及停车场建成后的情形,周围居民满怀憧憬。

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个垃圾中转站,由于建设时间较早,原先的规划已明显与当地居民的居住生活不适应。

“垃圾中转站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设施,需要考虑周边生活生产环境,合理规划和部署,并且根据区域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今年是罗桂芳担任县人大代表的第一年,在她看来,白云桥是县城主干线,垃圾中转站设在桥头旁严重影响县城的市容市貌;中转站距离县城居民生活区太近,周围有多个大型小区,与居民区直线距离不足200米,且附近有一个临时市场。“更何况居民们对该中转站的意见也是逐渐加大。”

“一到下雨天,路过这里的时候就得捂着鼻子加快脚步;垃圾中转站产生废水还会流到河里去。”谈到之前的景象,周边居民余伯苦不堪言。

为此,居民们通过电话向罗桂芳反映了这一问题,希望有所改变。得知群众的诉求后,罗桂芳前往现场走访,了解具体情况,通过参加县人民代表大会的方式,提交了“关于搬迁白云大桥旁边垃圾中转站”的建议。

建议很快得到了答复并落实。为提升城区环境和空气质量,当地决定在湖寮镇双坑口大安村新建1座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将白云大桥生活垃圾转运站进行搬迁。综合考虑到该区域群众多、停车难的问题,大埔县将县城白云大桥旁边垃圾中转站改造为智慧停车场。

新建停车场的总建筑面积达16574.59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1109.3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5465.29平方米,建设停车位约500个;并对停车泊位进行智能化改造。

大埔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白云桥停车场建设工程项目正在加快进程,预计明年上半年可完成,将更加便利周边群众;大安村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建设工程项目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和征地。

“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我们心中一桩烦心事。”看到施工步伐不断加速,余伯忍不住点了一个赞。

人大代表的作用,是多渠道收集群众信息,积极倾听群众的呼声,因地制宜献良策。近年来,大埔县人大代表聚焦百姓关切,当好群众的贴心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人大代表的使命和担当。

桃源镇中心幼儿园是一家非寄午制幼儿园,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每天上下学高峰期造成园区周边道路交通拥堵,存在安全隐患;家长每天接送孩子上学需往返4趟,耽误务工时间。为给学生创造更加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县、镇人大代表邱志灵提出迁址的建议。

光德镇县人大代表郭远锋结合自身日常掌握和了解的情况,在今年召开的县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关于提高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经费标准”的建议。在大埔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人大代表的跟踪督办下,建议很快得到了落实。

……

据悉,在今年省人大常委会统一组织开展的代表主题活动期间,全县有286人次各级人大代表进站开展活动,接待选民群众202人次,收集意见建议40条并转交各有关部门处理。

今年以来,大埔县人大代表们所提问题得到解决或者计划逐步解决的占100%,代表对办理工作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

创新方式不断浓厚人大文化氛围

“每到寒暑假,都会有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兼职赚取零花钱,那么未成年人在务工方面都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的法律风险点呢?”“用人单位首先要注意未成年人的年龄……”10月份,一档生动的节目在大埔县融媒体中心播放,县人大代表吴海芳联合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共同向群众解读未成年人就业保护相关法律。

这是大埔县积极改进传统方式,激发人大宣传活力的做法之一。近年来,大埔县人大常委会始终注重人大宣传工作,不断探索创新方式方法,持续加强人大宣传力度,尤其2021年11月县人大常委会换届以来,在创新宣传方式、拓展宣传渠道、强化宣传力度、提高宣传吸引力和感染力等方面花力气、下苦功。

如今,当地打造了“代表风采”微视频、“代表说法”专栏,以更加生动、可视的方式,积极宣传代表立足岗位职责,实现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推动法治宣传更加有感染力、更加贴近群众、更加扎实有效。

做好人大宣传工作,要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组织、群众,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让群众来宣传人大制度和工作。

“作为一名在外漂泊创业大半辈子的游子,对家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县人大代表、大埔县爱心助残基金会理事长陈衡礼曾在建议中呼吁,相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协调各方面力量,特别是用好外出乡贤力量,制定合理规划,共同做好“空心村”治理工作。如今,随着乡贤捐资,各部门积极规划,桃源镇已经变了一副模样。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陈衡礼捐资100多万元修建桃源镇首个以人大文化为主题的开放式公园——望源亭人大主题公园。

近年来,大埔各镇人大在县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立足自身实际,利用原有空地或旧广场,将宣传人大工作与休闲设施相结合,融入人大元素建设人大主题公园、主题广场、主题长廊等特色休闲场所。

自2019年大埔县首个人大主题休闲场所——高陂镇人大主题广场建设使用以来,先后有大麻、光德、桃源等镇建成人大休闲场所并投入使用。

“人大主题广场有利于让群众‘一眼看见’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在身边,广大群众在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同时,又能最直观了解人大制度,人大代表也多了个密切联系选民群众、广泛收集民情民意的履职平台。”大埔县人大常务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当地要进一步拓宽邀请人大代表的范围,不仅邀请全国、省、市、县、镇五级人大代表,还要从不同行业、不同战线邀请人大代表参与栏目活动,充分发挥来自基层一线、植根人民的特点和优势,强化人大代表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一线实践

提高整治经费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走进光德镇上漳村,蜿蜒入户的道路干净整洁,绿化带掩映下的花儿格外鲜艳,远处树木青翠欲滴……在几个月前,这里的景象却是另一幅模样。

今年2月份,光德镇县人大代表郭远锋像往常一样来到上漳村,看到绿化带杂草丛生,村道沿线有不少垃圾未及时清扫。

通过走访调研,郭远锋得知,缺少资金是农村垃圾处理的一道难题。首先村里的卫生保洁承包给第三方就是一笔不小投入,仅仅依靠乡镇的投入捉襟见肘,特别是垃圾桶的购买也需要成本,“以上漳村为例,一年需投入10几万购买垃圾桶。”郭远锋说道。

郭远锋结合自身日常掌握和了解的情况,在今年召开的县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关于提高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经费标准”的建议。在大埔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在人大代表的跟踪督办下,建议很快得到了落实。

“接到县人大转交的代表建议后,我局与县财政局在办理过程中采取走访、座谈、调研等方式,积极与人大代表沟通交流,共商解决问题的对策。”据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县已推出三项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的政策措施,修订了新的奖补考核机制,健全了从“建好”到“管好”的工作机制,“通过奖励工作经费等方式,确保了城乡环境工作经济资金保障,村庄、社区有了专项资金注入,农村人居环境短板不断补齐,全县农村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变。”

■延伸

人大代表联络站构筑为民服务“连心桥”

“听村民说,上坪坝这边的耕地因为水源不充足,地块又比较偏远、零散,不靠近公路,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大家都不愿意去耕,如何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要想个法子出来……”县人大代表黎顺娇说。

今年春耕刚开始,高陂镇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在古埜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召开“助力乡村振兴之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主题活动工作座谈会,针对如何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入户走访中,黎顺娇向村民了解相关情况后,第一时间向古埜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提出关于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建议,该建议得到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及时联系了大埔桓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上坪坝村民小组60多亩撂荒耕地进行复耕,以种两季稻谷为主,进一步盘活耕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进“站”入“家”,是人大代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方式。一个代表联络站,就是一座“连心桥”。

目前,大埔县各镇人大依托全县14个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和13个村级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广泛组织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开展活动,构筑完善了代表联系群众阵地建设网格化体系,也使人大代表联络站点真正做到“用起来、动起来、联起来、活起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