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市县新闻>

牡丹江:“人大+工会” 为劳动者撑起法治“保护伞”

作者:郑建华 郑宏 编辑:陈瑞瑞 来源:牡丹江市人大 发布时间:2023-09-11

“非常感谢人大和总工会,是‘娘家人’及时帮我们维权,让我们拿到了被老板拖欠了一年多的工资,正好给孩子上大学交学费。”阳明区某物流公司司机老郭激动地说。

今年以来,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农民工、城市困难职工等劳动争议高发频发的态势,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以阳明区总工会为试点,创新实施了“人大+工会”维权服务模式,推动保障劳动者的各项基本权益,为劳动者撑起坚实的法治“保护伞”,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

“人大+工会”,让一线的声音“听得见”

阳明区是牡丹江市的工业区,也是产业工人集聚区。辖区现有工业企业146家,产业工人7787人。

为让一线职工群众的声音“听得见”、问题“看得着”、困难“解决得好”,市人大监察司法委与阳明区总工会创新实施“人大+工会”协同联动机制,搭建工会与人大共建共享平台。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工会组织点多面广、职工群众基础深厚的独特优势,积极邀请各级人大参与工会各项活动,使人大代表在参与工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与企业、职工直接“面对面”,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在党和政府与企业、职工之间架起“连心桥”,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里。另一方面,依托人大的监督职能,对涉及职工权益的问题,从不同途径、不同层面以代表意见建议形式反馈上去,快速推动问题解决,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提供更为坚实保障。

“我既是人大代表,更是职工代表,我一定要把大家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反映给有关部门,让劳动者的声音更有力量”。市人大代表、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委员、阳明区工会会员刘钟江坚定地说。他提出的加强新业态职工职业培训的代表建议,得到了市人大和区总工会、人社局的高度重视,被列入年度培训计划并迅速落实,让广大新业态职工切身感受到人大和工会的温暖。

“代表+调解”,让争议纠纷“早解决”

针对辖区新业态劳动者激增、新业态领域劳动争议高发频发的态势,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依托人大代表“1+N”调解向基层延伸的总要求,与阳明区总工会共同搭建了“人大代表+工会+法院”的一站式职工诉调联处模式,打通职工诉前调解“绿色通道”,以心待“新”、用法护“新”,推动形成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新格局,让法理与情理融合,节约司法资源及行政成本,更好地保障奔波在外的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增强职工的司法获得感,提升基层治理效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货车司机老郭因被欠薪起诉所在物流公司。受案法官考虑到案件事实比较清楚,企业也有给付能力,主要因为企业与职工之间有矛盾才故意拖着不给工资,如果走诉讼程序的话,周期较长还容易激化矛盾,于是将案件首先移送到区总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室,并邀请当天驻法院调解工作室值班的人大代表参与调解。经过人大代表、区总调解员和法官的反复说理讲法、沟通协调,双方当事人放下了心结,达成了调解协议,郭师傅当场收到了公司支付的16000元欠薪,当场撤诉。此例新业态领域欠薪劳动争议案件仅用一天时间就顺利结案。

目前,阳明区新业态劳动者法律援助案件已实现应援尽援,劳动者权益保护类案件诉前调解成功率达90%以上,大量的纠纷消弭在源头,确保了劳动领域政治安全。

“代表之家+集体协商”,让职工生活“更有品质”

“大家都是区里的重点企业,今天区总发出集体协商要约,请大家就保底工资、购买意外伤害险等企业、职工都关注的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一场代表之家、工会组织与企业、职工集体协商会议热烈地进行着。

针对辖区企业多、新业态多、职工多的特点,市人大和区总工会主动适应职工需求变化,积极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体协商、民主管理新模式,努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一线的新实践。

市人大在阳明区设立了工业代表企业之家,与区总配合密切,打响“阳光阳明、工会同行”品牌,共同督促和帮助企业建立健全以企业职工为主体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畅通民主参与渠道,依法保障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解决新就业群体的建会入会、维权服务、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劳动保护等合法权益,让广大职工充分享受到平等的就业培训、普法宣传、法律援助、帮扶救助、诉前调解等“人大+工会”的品牌服务,有力推动了“代表之家”小平台与工会服务大平台的融合,实现企业与职工共创共建共享共赢。

阳明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区总工会主席郑宏对“人大+工会”工作寄予了满满的期待。她说,我们一定要用普惠性、精准性服务,让职工享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充足的生活福利、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把人大和工会“娘家人”的温暖送到职工身边,让广大职工群众切实体验到“阳光在脸上,幸福在心中”。

(责任编辑:陈瑞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