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实践>

理论实践 | 以高质量“家”“站”建设 更好服务代表履职

作者:侯李明 孟佳佳 编辑:赵保君 来源:人民代表报~03版 发布时间:2023-09-11

近年来,吉林省四平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代表工作的有关要求,加强人大代表之家建设,持续激发代表的履职潜力、代言活力、为民动力,实现代表之家建设全覆盖,推动代表工作再上新台阶。

统一思想认识,科学谋划指导。将代表之家定位为人大代表民主法治建设的阵地、学习交流的课堂、联系基层的桥梁、服务群众的渠道、依法履职的平台,坚持这一定位做好筹建工作。一是统一思想聚共识。常委会领导通过会议、调研,向各级人大说明“建家”意义、目标、措施和功能定位,要求全市各级人大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任务分工,结合各自实际“建家”。二是锚定先进创一流。在“建家”工作上,常委会提出“对标先进、建就建好”的要求。近年来,四平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赴广东深圳、河北沧州等地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结合实际探索创新。三是认真谋划稳推进。2018年8月,省人大常委会提出“建家”要求的当月,四平市就举办了全市乡镇街道人大负责人培训班,部署“建家”工作。2019年6月,再次召开推进会,出台《关于加强四平市“人大代表之家”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2022年年底,常委会通过《四平市人大代表之家暂行办法》。

完善制度标准,发挥阵地作用。目前,全市按照“八有”标准,建家81个、工作站120个,完成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的目标要求,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并且运转正常。一是硬件上明确标准。规定活动场所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配备必要的办公用品,用于日常办公和接待群众,配备微机等电教设备,用于代表的日常学习,设立代表信箱,强化代表与选民的沟通联系。二是软件上完善制度。2022年7月,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代表工作的七项措施》及23条具体落实办法,对人大代表家站建设、作用、活动等提出硬性标准和量化要求。各代表之家普遍建立了小组活动制度、学习培训制度、代表述职制度、接待选民制度等。三是工作上务求实效。各地普遍借助代表之家深入开展“三进两联一发挥”主题活动,实现决策“沉下去”,民意“传上来”,发挥人大代表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多元共治、联动互融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强化统筹协调,保障服务到位。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代表工作的一系列意见措施为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代表工作提供了遵循,市、县、乡三级人大常委会机关统筹协调,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参与,代表之家建设在基层稳步推进、充满活力。一是争取党政支持。县乡人大积极争取同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同心协力开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很多地方以党委文件形式转发“建家”的实施方案,在办公用房、设备设施方面全力支持配合,全市累计投入资金600余万元。二是强化队伍培训。乡镇街道代表之家召集人均由党委、人大负责人共同担任,并且每个代表之家配备了一名兼职工作人员,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常委会提出三年内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培训一次的目标,并对代表之家召集人实现了全员培训。三是用好平台载体。新一届常委会成立以来,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都把代表之家建设纳入重点工作,通过召开现场会、走访观摩、座谈交流等形式组织推进,下大力建优建实代表之家,发挥好平台作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