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碰撞 | 反腐风暴为医疗行业“祛病强身”
作者: 编辑:赵保君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9-20
新闻背景:
近期,不少医院主要负责人被查,一场医药领域反腐风暴席卷全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8月 12日,全国至少已有 176位医院院长、书记被查。日前召开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明确,将紧盯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
医疗反腐是当前最紧迫的“医改”
■罗志华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强劲的医药反腐风暴席卷全国,震慑整个医药行业,也把各地药企、医疗机构的藏污纳垢展现在公众面前。医疗反腐已成近日坊间热议话题,并且屡上热搜榜,力度之大远超想象。
反腐紧盯医疗,与医疗的特殊性有关。生老病死,民之大事,均与医疗有关。医疗是最大的民生,民众对危害生命健康的医疗腐败深恶痛绝。此外,我国有尊医重卫的传统,扁鹊、华佗等名医的故事广为人知。但“坏事传千里”,好名声却经不起折腾,医疗领域一人腐败对群体声誉的影响,或许千百个好医生也难以挽回。医疗远离铜臭味、回归救死扶伤的本质,离不开反腐保驾护航。社会大众和广大医务人员,均由衷地希望能够尽快清除医疗行业腐败分子。
维护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同样亟待医疗反腐持续加力。取消药品加成、严控医药代表、药品集采等,医改让药价大跌,以药养医被釜底抽薪,吃回扣行为难以实施。但也出现一些变通手段,比如以赞助科研经费、学术会议费,发放会诊费、讲课费等方式进行利益输送。旧手段尚未禁绝,新手段已花样百出,此时不强力反腐,新手段就容易变成潜规则,医改成效将大打折扣。
扫除医改障碍,也需要反腐先行。薪酬分配尤其要讲公平,假如非法收入和腐败所得在医疗系统大量存在,其他医务人员也会心难平、气难消,改革的积极性锐减。只有先反腐,才能为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营造公平的环境。此外,平衡分配医疗资源也是当前医改的重点,这需要加快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项目建设和引进医疗设备,腐败现象若得不到遏制,医疗工程项目和设备款等民生支出,就会被大量侵吞。
从答好“病有所医”民生考题,到化解民众关切的看病难题,从增进医患互信,到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均离不开医疗反腐。维护既有医改成果,为下一步医改扫除障碍,也亟需反腐发挥重要作用。
医改内容丰富、种类很多,但医疗反腐称得上是当前最紧迫的“医改”。其他医改可以从长谋划,做好准备再推进,但腐败容易扩散和积重难返,等不起也拖不得。可见,力度空前的医疗反腐正当其时,也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过程。唯有反腐大获成功,一系列重大医改才能守得住成果、进得了禁区。
让医疗回归“治病救人”的初心
■吴黎明白佳丽
连日来,医疗领域掀起的反腐风暴受到广泛关注,两组数字引发热议:先是“中纪委曝光一台直线加速器回扣 1600万元”,其贪腐数额之高令人触目惊心;后有媒体统计称,全国已有至少 176名医院院长、书记被查。
医药领域与百姓息息相关,这一领域的腐败不仅会侵害患者权益,还可能影响医疗安全与质量,影响千家万户的幸福感。比如,医药流通及使用上的不正之风,让真正有疗效、体现经济性的好药进不了医院,加剧患者看病就医负担;当医院管理者或医护人员接受回扣或收受好处时,患者的健康和福祉就可能成为牺牲品。据媒体报道,涉案近 3000万元的广东省中山市一医院院长被抓后,该院患者人均就医成本下降 1400余元。
应当看到,医疗系统内部腐败分子毕竟是少数,许多有良知、有正义感的医护人员也痛恨种种医疗腐败现象。一直以来,打击医疗领域的腐败并未停歇,但狡猾的不法分子总是不断变换手法试图逃避打击。随着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简单粗暴直接送钱送物的贿赂方式淡出江湖,部分医院领导、医护与企业间的“勾肩搭背”更为复杂和隐蔽,比如赞助所谓的医疗学术会议、请专家讲课付酬等,甚至有以比特币作为利益输送的形式。这些“捞利益”乱象,影响了整个医疗体系的社会声誉和医疗行业的正常运转。因此,广大医护对反腐风暴寄予厚望。
医疗系统专业性强,相对独立、封闭运作,医疗领域的贪腐与患者间,甚至与医护间可能都隔着“几道墙”,因此更具隐蔽性,打击有一定难度,需要久久为功。今年 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 14个部门联合印发《2023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 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 10部门又联合部署开展为期一年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7月底,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召开动员会部署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强调“深入开展医药行业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的系统治理”。这些都释放出医疗反腐走向“深水区”的决心。
站在更高角度看,近年来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进一步缓解,公立医院“以药养医”、医保管理“九龙治水”等问题都不断得到解决……当下,对医疗领域展开反腐风暴,切实进行“刮骨疗伤”,可谓正当其时。让医疗回归“治病救人”的初心,还医疗系统一个清朗天空,是全社会的共同期盼。
医药反腐,到了刮骨疗毒的时刻
■韩韫超
医药领域的腐败现象复杂而多变。一方面,近年来诸如取消药品加成、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两票制”“双通道”等医改举措,极大压缩了一些地方药品回扣空间;另一方面,有的药企、医药代表等为掩人耳目,在寻求更为隐蔽的利益输送渠道,医药腐败方式正在逐渐隐形变异、迭代升级。
比如,医药代表打通医院领导和科室负责人,由这些“自己人”在内部会上表达使用相关药品、器械和耗材的诉求;通过联合行业协会举办学术会议,药企以会议赞助费、专家讲课费、培训费等方式向医生“表示”;药企以虚高价格采购原料药,或抬高药品出厂价,为医院和医生留出套现空间;医疗器械企业先向医院捐赠仪器,再绑定后续仪器配套耗材的供销权;医生指定患者到院内小卖部或院外特定药店购买药品和耗材,间接拿取回扣,等等。
绞尽脑汁为类似腐败行为披上合法外衣,是医药腐败行为的一个共同点。在由药企、医药代表、医院、医生等利益相关方构成的迷局里,医疗器械、药品等成了工具,宝贵的财政资金和医保基金被侵吞、蚕食。有的药企尝到通过利益输送赚快钱的“甜头”,放弃药品研发,使得全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本应忙碌于诊室、病房的“白衣天使”,频频出没于所谓“学术会议”会场……这必将降低公共医药服务的质量,严重败坏医药行业的风气,危及医保制度的运行。
集中整治医药领域腐败问题,事关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医药行业生态净化、群众切身利益、社会道德底线。这股“与以往不一样”的医药反腐之风,剑指上述一系列医药腐败痼疾,涉及从医药机构到行业上下游,重点关注生产、供应、销售、使用、报销等环节,紧盯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等“关键少数”。媒体上诸如“行业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的系统治理”“要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处腐败”等表述,体现出相关部门击溃医药腐败链条的信心与决心。
“这个治病救人的行业,是该给自己下下猛药了”。医药反腐风暴来袭,很多人期待让刮骨疗毒来得更猛烈些。相关方面明确表示,将在整治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整改,集中整治一年期满将会出台一批制度文件或修改相关法律法规。
现实中,除医药行业外,还有教育、房地产等民生领域,公众对相关服务与产品的质量、价格等格外敏感。如何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压缩行业灰色空间,保障民生利益,是包括反腐在内的社会改革和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期待反腐风暴过后,医药腐败现象一去不返,更期待此番行动能形成巨大震慑,促进各行业进一步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防线,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