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史海文化>

胜境五台山

作者:董岩 编辑:赵保君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9-20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为太行山脉支脉。因“五峰耸出,顶无林木,如垒土之台”而得名。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雄跨五台、繁峙、代县、原平、定襄四县一市,绵亘数百里。与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和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走进五台山,恍如步入佛国朝圣礼拜的梦幻世界。据明《清凉山志》载:五台山佛寺之始,以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为最早,初建于公元 68年(东汉永平十一年)……成为“释源宗祖”之一。与洛阳白马寺齐名伯仲为我国最早创建的寺院。

走进五台山,宛若迈入华夏建筑史诗的艺术宝库。“表里山河”的山西古建遗存独步九州,是全国唯一保存了从唐代到清代完整建筑体系的省份。宋辽金之前的地上木质结构建筑现存 120座,占全国总量的 75%以上,元代以前木构古建存世 495座,约占全国 580座的85%。而五峰巅连的五台山恰似“五千年华夏建筑看山西”的缩影。“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的掩映下,一座座古寺名刹犹如一部震古烁今的建筑史书被岁月的长风缓缓掀开。宋代的洪福寺、普寿寺柔和绚丽,金代的延庆寺、岩山寺简洁开阔,元代的广济寺、三圣寺粗犷自然,明代的宝华寺、寿宁寺规矩谨严,清代的三泉寺、集福寺豪华雅致,民国的普化寺、古佛寺细腻繁杂,林林总总,各放异彩,闪耀着历史长河中从未褪色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耀眼光泽。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为古建水平登峰造极的唐代遗物且尚存四座:五台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平顺天台庵佛殿。金瓯无缺”全在山西,五台山占据“半壁江山”。

“瓶里千年舍利骨,手中万岁胡孙藤”的南禅寺,坐北向南,由山门、龙王殿、菩萨殿等围成一个四合院。始建年代不详。其大殿重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是我国已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庄重大方,形体俊美。历经 1200多年雨雪风霜依然安然无恙。山风缓缓,古松颤颤,白云悠悠,大殿巍巍。“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的沧桑感扑面而来。一眼千年,风华再现;千年一眼,宛如初见。

“千尺长松云一片,半空惟有鹤飞来”的佛光寺,三面环山,因势而建,坐东向西,高低层叠。少见的方位走向与坐西向东的北京大觉寺相似。寺内殿、堂、楼、阁等呈十字轴线,独特布局全国现存寺院中罕见,精巧尽显秀逸,规整不失大气。其东大殿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是我国现存唐代木构中规模最大、最富唐韵典型的实例。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其“重见天日”率先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质结构建筑。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之为“中国第一国宝”。寺中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被称为“四绝”。仰望大殿,单檐庑顶殿宇深,斗拱宏大势欲飞。“梦回大唐”的魂牵梦萦,由诗词古韵的缥缈回归到实物的见证,建筑文化的灿烂由如数家珍的传唱升华为文化自信旗帜的高扬。

“万古云封五顶寺,千株松纳四时风”的五台山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同时也是当代著名的红色旅游纪念地。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晋察冀边区银行”“白求恩模范病室”等遗址和纪念馆时刻激励着华夏儿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古刹晨昏天香飘,佛寺早晚金钟鸣”的普济寺,地处东北三省及京津直达五台山之要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聂荣臻率八路军第 115师一部3000余人,遵照毛泽东主席“目前应以全力布置恒山、五台山、管涔山三大山脉之游击战争,而重点在五台山脉”的指示,在此宣告成立晋察冀军区,标志着以五台山为中心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诞生。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发挥了“坚强堡垒”作用,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佛门常会龙门客,禅林时集翰林人”的塔院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因寺内建有五台山标志性建筑——释迦牟尼舍利塔而得名。 1948年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前委机关三千多人离开陕北,东渡黄河,途经五台山,适逢天降瑞雪留贵客,遂夜宿塔院寺方丈院(一进三院,现后院为毛泽东路居纪念馆,中院和前院仍是僧侣修行场所)。吃斋饭,访僧侣,话生产,短暂一宿,留下了“春到五台山”的传世佳话。次日,霞光万丈中伟人一行踏上征程,沿着“从建立山西的五台山到建立全中国的五台山,争取最后的胜利”之道路,经长城岭,前往河北西柏坡村。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