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史海文化>

剪一段秋夜时光

作者:李 晨 编辑:赵保君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9-21

秋日的黄昏总是来得很快,还没等日光狂肆,太阳就落进了西山。秋夜绵长,却也妙不可言。它不似夏夜浮躁,也不比春夜媚人,更没有冬夜的漫漫无尽。正如,有些事情只适合秋夜做。

秋夜,最宜田间散步。“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唐代诗人韦应物独自徘徊在寒凉的夜里怀念友人。张爱玲与韦应物的愁绪不同,她在《小团圆》里写道:“秋天晚上冷得舒服,昏暗的街灯下,没有行人也没有车辆,手牵着手有时候走到街心。”秋夜散步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与城市的车水马龙和霓虹相比,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别有一番滋味。走走停停,时不时仰望星空,朗月高挂,洒下皎洁月光,大地层林尽染;举手远眺,远处村庄,万家灯火正阑珊;侧耳倾听,蝉鸣没有了夏日的聒噪,蟋蟀也没有了心气,浅唱低吟,远近几声犬吠,才回过神来,原来自己还在人间的烟火里,一股充实感溢于心头。

秋夜,最宜品茗阅读。落日人吏散,琴书有余清。秋夜读书,得其静谧。忙碌了一天,夜晚到书桌前,偶遇一本书,暂离世俗烦扰。说起秋夜读书,不免想起鲁迅的散文《秋夜》,“在我的后花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文艺含蓄,通俗畅快,极具空灵美感。无独有偶,巴金在秋夜里看《野草》,那是一个雨夜,他还做了一个秋夜的梦。月华如水,夜在酣眠,诗人却醒着。古往今来,喜欢在秋夜读书的古人不胜枚举,如“一雨濯残热,秋气忽已深。青灯照空廊,重露滴高林”的陆游,常常在秋夜读书至二更天。宋代诗人杨万里“稚子慵都睡,先生唤不应。虫声窗外月,书册夜深灯。半醉聊今古,千年几废兴。有怀人未会,不乐我何曾”,满地平平仄仄,恋恋不忍释卷。春耕秋读山水间,诗书箴言展人生。秋夜,细品文人思想,此刻便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了巨大享受的欢娱。

秋夜,最宜冷静思考。有一首歌叫《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说起秋思,便想起了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渐渐落山了,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当然,普通人自然没有大文豪的境界深刻,但秋夜的确是深度思考的最佳时刻。深秋入夜,一抹秋凉掠过眉梢,寒意起,心清凉,这是独属秋夜的爽快。白天世事纷扰,这时可以抛却一切杂念,静下心来,整理思绪。此时可以思考职业发展,可以思考在工作中遇到难题的解决之道,也可以思考提升自我的方法等等。放空大脑,无关心情的斑斓,无关俗世的羁绊,让思绪舞动成翩翩丽蝶,撇下忧虑,担起明天,让心灵轻盈成袅袅尘烟。

秋夜是我最喜欢的景色,它能给我带来宁静和快乐。心之念,夜之柔,与春夜的明媚,夏夜的躁动,冬夜的慵懒相比,秋夜,无论收获与否,都应该是个可以内省、享受孤独、可以悠然、缓慢地去体察内心的时刻。在这个凉意渐浓、白露为霜的时节,不妨剪一段恬静的秋夜时光,把平淡的日子梳理成诗意的风景。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