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石拐区:全方位发挥代表作用的“五个度”
作者:贾利刚 编辑:白丹 来源:人民代表报 发布时间:2023-10-31
引言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履职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支持保障有力度,让代表工作‘强’起来;履职尽责有厚度,让代表工作‘实’起来;为民服务有温度,让代表工作‘火’起来;发挥作用有广度,让代表工作‘活’起来;守正创新有精度,让代表工作‘亮’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代表工作,252名四级人大代表以实际行动奏响履职最强音,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支持保障有力度
代表工作“强”起来
石拐区委高度重视支持人大工作,常委会定期听取人大工作汇报,专题研究人大(代表)工作10多次,主要领导对请示报告事项、学习考察报告等给予批示指示25次,强力推动人大工作开展。2022年,区委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重点任务和分工方案》,为人大工作廓清思路、明确重点、落实举措。今年,区委派出两个检查组对《方案》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办。
包头市人大代表、石拐区区委书记盖连玉带头进“家”接待选民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代表、石拐区区长黄敏进“家”接待选民
石拐区委书记、区长连续两年带头进“家”、见选民、听民意、解民忧。由此带动全区各级人大代表按要求全部进“家”,实现“要我进家”到“我要进家”的转变。在“爱包头作贡献”主题实践活动中,11名区委常委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参加座谈会,为区人大常委会加强作风建设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38项。
石拐区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加强作风建设,打造一流强兵的具体举措》,修订完善了“双联系”制度,代表履职守则、闭会履职办法、履职考核办法、述职和评议办法等相关制度20项,为代表履职提供制度保障。代表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区、苏木镇人大代表每人每年经费标准分别达到2500元和2000元,保障了代表活动所需。今年,区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07万元,用于智慧人大平台建设和财政预算监督系统建设。
石拐区人大常委会多点发力,促代表履职提升。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线上学习60余次,举办区级代表培训5期、苏木镇代表履职培训班4期,街道民主议政及社区代表培训10期,代表履职水平大幅提升。特别是疫情期间,利用代表微信群、人大微信公众号开展网络视频学习,做到工作、履职两不误、两促进。
履职尽责有厚度
代表工作“实”起来
闭会期间,石拐区人大常委会邀请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参加视察调研、执法检查、政情通报会等活动,为代表履职创造机会,充分保障代表权利。截至目前,代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22项、参与集体视察5次、执法检查8项、跟踪监督6项、专项调研13项、专委会视察14项、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2次,累计参与人数达200多人(次)。创新人大常委会审议模式,在区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之前,召集基层部分人大代表和居民群众,就区政府关于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以及区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包头市物业管理条例》贯彻实施情况执法检查的报告展开深入讨论,充分吸纳代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弥补了会议期间讨论不充分的不足,充分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
石拐区人大常委会按照“八有”标准,建成27个人大代表之家,其中区级1个、苏木镇街道级7个、嘎查村级17个,企业代表之家2个。按照市区两级代表进“家”安排,各级代表陆续进“家”开展活动140多次,实现代表“进家”全覆盖。认真落实“双联系”制度,常委会组成人员通过座谈、约见、走访等形式,听取代表工作意见和建议;代表通过与选民见面、入户走访、谈心谈话等方式,与选民建立起经常化联系。“代表之家”成为代表履职活动的“主阵地”,架起代表服务群众的“连心桥”。今年,石拐区人大常委会把“代表之家”向园区拓展、向企业延伸,新建工业园区代表之家,在五当召景区、明阳集团石拐项目部和滨河新区民馨街道设立工作站,实现“代表之家”多元化发展,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石拐区人大常委会注重做好代表考核监督。加强代表履职考核,印发代表履职“一本通”,建立代表履职档案,综合考评代表履职情况。每季度积分上墙晒成绩,定期组织代表进家向选民述职并进行满意度测评,对积分排名靠后的代表及时进行谈话提醒。建成代表履职信息化平台后,利用数据汇总比对分析技术,自动生成履职积分。强化代表履职监督,每个代表之家推选2至3名群众作为监督员,监督代表履职。
2022年,石拐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喜迎二十大、代表展风采”网评活动,选出“最受网民喜爱的人大代表”10名,点击量达448万人次,投票累计433万张,人大代表的知晓率和认可度大幅提升。唱响代表工作主旋律,在《人民代表报》、内蒙古人大、草原全媒、《包头日报》等专刊和媒体上编发信息40多篇,其中《双向“互动”实现建议办理效果“1+1>2”》《实施“五有五新”举措 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迎着难题走 直面“钉子”上》等6篇代表工作信息在《人民代表报》、《内蒙古人大》刊发。
为民服务有温度
代表工作“火”起来
服务群众“零距离”。石拐区人大常委会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苏木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活动中心设立“人大代表接待岗”“人大代表工作室”“代表协商议事厅”,将人大代表服务阵地前移。开展“人大代表走访月”“人大代表早餐会”“法检两长走基层访民情”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区镇两级人大代表、居民议事员累计走访选民2450人次,听取意见建议423件次,落实398件次,开展代表政策宣讲36次,志愿活动214人次。区人民法院“流动法官工作站”走进代表之家、区检察院设立人大代表工作站。法检两长、法律专家现场“送法”解答问题并进行普法宣传,累计开展“点单送法”活动两场,组织人大代表旁听法院案件庭审3次、参加代表达30余人次。区人民法院主动邀请区人大代表旁听庭审、见证执行、座谈交流、参与调解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代表参与承揽合同工程款结算问题案件、盗伐林木案件、行政非诉审查案件听证会、环资案件恳谈会等过程中,协助疏导民情、化解群众诉求,有效地维护了本地区社会稳定。组织代表到区公安分局警企服务站开展“警民共话执法司法公正”“代表+民警”普法等活动,进一步促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构建更加密切的警民关系。
增福添祉“暖人心”。石拐区人大常委会认真实施民生实事代表票决制,区人大常委会出台《石拐区实施民生实事项目监督办法》,建立“三评一问”监督机制,两年推动实施区级民生实事项目20项,总投资达7662万元。旧区供水管网改造、“口袋公园”建设、运动休闲广场等一批民生项目办成了人民满意工程。将协商民主与人大监督相结合,在城市街道实施社区代表会议制度、在涉农街道实施民主议政制度,让人民群众、社区代表和人大代表积极参与民生实事项目的征集、票选和监督,实现“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转变。两年累计实施基层民生实事项目85项,“8.13”水毁工程重建、居民楼顶防水工程、打通“断头路”等民生实事的办理,切实解决了居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
人大常委会会议前召开征求意见会
民呼我为“有成效”。区人大代表深入开展调研,认真收集群众建议,在区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提出意见和建议181件,数量同比增长16%。通过“周调度、月小结、季报告”督查考核,以及人大领导领衔督办、政府领导带头办理,代表意见和建议在规定时限内全部办理完毕,答复率和满意率100%。区检察院在全市率先建立人大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衔接转化机制,联合出台《加强代表建议、委员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与转化工作的暂行办法》,通过联合互动实现线索互移和信息共享,促进监督效能提升。区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1959年在赵北长城本体和保护范围内架设通讯线杆违反了长城保护相关法规”的建议,转换为区检察院诉前检察建议后,相关行政机关全部拆除了长城本体及保护区范围内通信线杆,长城遗址得到了更好保护。区人大代表专注于城乡垃圾社会治理问题,将检察院建议转化为“关于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议”,高位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向好发展。人大代表“关于国有土地出让金的建议”转化为检察建议后,被检察院立案为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挽回国有土地出让金43万余元。
积极营造“有事找代表”的良好氛围,通过代表进“家”接待选民、人大代表接待岗、人大代表工作室等渠道,累计接待群众1200多人,收集意见和建议200余件,全部转交区政府有关部门办理,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发挥作用有广度
代表工作“活”起来
争当新时代人大“排头兵”。苏木镇人大、各街道人大工委因地制宜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序组织代表开展履职活动,分别形成各自工作特色。比如,五当召镇实行“456”工作法,石拐街道实施“三个聚力”,白狐沟街道建立“五式五为”工作模式;吉忽伦图苏木积极推进具有领导职务身份的代表进家,大发街道支持人大代表参与基层治理,大磁街道推动“民呼我为”落实,大德恒街道人大代表助力明阳企业建设。
人大代表视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勇当高质量发展“助攻手”。各级代表积极投身到“爱包头作贡献,振兴石拐勇担当”实践中,发挥接触层级多、人脉资源广的优势,成功引进华茂日盛生物科技公司,帮助办理环评、能评手续,推动成立内蒙古中农硅肥研究所;协助亚新隆顺办理三期技改项目备案审批前期手续,帮助明阳企业化解征地拆迁矛盾,协调解决坤达鑫40万吨铁合金项目用水问题,在全区“双招双引一优化”活动中作出人大贡献,展现人大作为。
甘当包联任务“冲锋员”。全区各级人大代表勇担使命、闻令而动,在新冠疫情防控、“8.13”抗洪抢险等重大考验面前,坚守包联岗位,勇于冲锋奉献,涌现出“亚新慷慨捐助方舱实验室”“爬榆树祖孙三代齐抗疫”“洪水激流中勇救被困大车司机”等感人事迹。在创城创卫工作中,下沉包联地区,带头开展“翻里子”行动,既当文明石拐的监督员,又当美丽石拐的战斗员。
守正创新有精度
代表工作“亮”起来
石拐区人大常委会扎实推进智慧石拐人大建设。建成人大代表履职信息化平台,可通过“一网(电脑)一端(手机)一微(微信小程序)一屏(智慧屏)一舱(数据驾驶舱)”,实现“多端登录一号进、代表活动一码通、履职动态一站清、重点工作一窗督、民呼我为一键办”等功能,形成“线下+网上+掌上”代表履职新格局。在平台上搭载“网上代表之家”、“民呼我为”系统、“代表赋码亮身份”模块,构建起全过程人民民主“云”上单元。
石拐区人大常委会率先在自治区开展人大代表信访代办工作。推动人大代表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出台《石拐区关于开展人大代表信访代办工作实施方案》,支持引导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开展民意收集,进行政策宣讲,主动发现上访隐患,协助化解信访矛盾,做矛盾的“减压阀”,当社会的“稳压器”。
石拐区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
石拐区人大常委会高效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建立“1234”工作举措,设立10个基层立法联络站、27个民意信息采集点,聘请10名法律咨询顾问、20名基层立法联络员,以“牧民议事”“矿工讲法”等多种形式开展立法意见和建议征集。代表们深入苏木镇街道52人次,收集民意103条,先后围绕包头市再生水管理、供水管理、大青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禁牧休牧、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等条例召开基层立法意见征求座谈会,向立法机关反馈37条,发挥了民意“直通车”作用。
新时代新征程,石拐区人大常委会将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用心用力用情做好代表工作,在保障代表权利、发挥代表作用、激发代表活力上再发力,不断开创石拐人大代表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