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石亭与郑和
作者:戴高山 编辑:赵保君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1-09
在百崎这个地方,有一座纯花岗岩石亭,这石亭有一段故事,往来间数百经年!
有人叫它迎官亭,有人叫它送嫁亭;当然,也有的人直接叫它百崎亭!百崎亭在泉州市台商区的百崎回族乡(原惠安县)。传说,这座古石亭与两位大人物有关——一个是百崎乡郭氏的第三世祖郭仲远;另一个是闻名海内外,明朝著名的航海家郑和。
那么,郭仲远与郑和相差30多岁,为何会成就一段忘年之交且又互为传说呢?
原来,早在明朝初年,泉州(原晋江)法石的阿拉伯后裔郭仲远,由法石分居到惠安百崎乡,于临海处定居并不断地发展。数十年间,其后裔逐渐繁荣壮大。当时,郭仲远为了让往来的渔民有一个可以歇息的地方,便在岸边搭建了一座石亭。
此亭由纯花岗岩构造而成,里里外外,共有16根方形石柱支撑起20根方形石梁,上面由规格不一的石板条铺盖而成。其中,四边共由12根石柱,组成一个大大的“口”字;中央又有4根石柱,也组成一个小小的“口”字;这一个外大“口”套一个内小“口”,一个“回”字就自然呈现了。可见,其时郭仲远建造此亭时,是有深刻的民族含义的。
话说,公元1417年5月(明永乐十五年),郑和奉旨第五次下西洋。途中,他的船队停靠在泉州后渚港一带候风,分扎于秀涂港的沿岸。事也凑巧,某一日郑和到泉州清真寺朝拜,遇上了也来朝拜的郭仲远。一番话下,二人成为知交,郑和承诺前往百崎拜访郭仲远。
郭仲远大喜。之后,他又犯愁了——这么大的一个官来了,如何迎接呢?
他把心事告诉了几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建议道:“在百崎石亭设下香宴,迎接郑和。”郭仲远觉得这个建议很好,便让儿子们去筹备了,一面又号召乡民,一起前来迎接郑和。
那一日,郑和乘坐着一艘官船,旌旗招展,破浪而至。见郭仲远带领乡民于石亭处摆下香案迎接,心中甚为感动。下船之后,他与郭仲远携手进入石亭,品茶论道后,见石亭凉爽,中间的石桌上光滑平整,便说——好一个凉亭石桌啊,在此弈棋甚好!
郭仲远一听,连忙让儿子去安排棋具,在石亭里与郑和开心对弈。
后来,郑和下西洋时,从百崎乡带走了数十名年轻水手,一起搏浪西洋。
又有传说,郑和六下西洋时,专程前来与郭仲远叙旧。期间,又在此亭为郭仲远的第五儿子郭仕昭,及漳州镇守官郑指挥之女郑小姐证婚,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故此,后来乡人又将此亭取名为——送嫁亭!
数百年来,此亭经风历雨,在岁月与海风之间,巍然屹立。不管是传说还是传奇,这一段海丝历史,都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冷静思考,为泉州的海丝之路,添上一朵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