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机制创新“组合拳” 集成提升代表履职现代化水平
作者: 编辑:杨紫珊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这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大代表工作的根本遵循。江西省新余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统领,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集成推进代表学习培训、联系群众、小组活动、建议督办、履职评价机制创新,打出了一套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的“组合拳”,以高质量代表工作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代表为民用权、为民履职、为民服务。日前,记者就如何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代表工作专访了新余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赖国根。
赖国根
江西省新余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新余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开设“三堂课”,对代表进行系统性、针对性培训,提高代表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为代表履职奠定坚实基础。将联络站星级创建工作作为重要抓手,通过“指导五星标杆立起来、督导基层站点转起来、引导代表履职活起来”的“新余实践”,把代表履职的小平台变成了为民造福的大舞台。合理编制代表小组,科学安排活动内容,推动代表小组活动规范有序开展。推行常委会领导领衔、专(工)委牵头负责的重点督办代表建议机制,落实代表建议。完善市级人大代表考核机制,根据代表层次采取差异化措施,将计分权重向代表联系群众、为民办实事情况倾斜。
创新学习培训机制办好“三堂课”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的素质能力如何、作用发挥得好不好,直接关系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职责的质量水平,关系民主政治的实现程度,关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代表依法履职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民族、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多领域内容,这就要求各级人大代表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法律意识、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才能依法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职责。”江西省新余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赖国根告诉记者,新余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将学习培训作为加强人大代表工作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开设“三堂课”,对代表进行系统性、针对性培训,提高代表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为代表履职奠定坚实基础。
赖国根介绍说,换届以来,新设“人大讲堂”,坚持每月一次邀请专家为人大代表、人大干部讲授党的创新理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专业知识,搭建了履职学习的固定平台。开拓“培训课堂”,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代表培训“第一课程”,系好代表履职的“第一粒扣子”;把“做实调研、写好建议”作为代表培训“必备课程”,注重提升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综合能力。通过开辟“实践学堂”,聘请人大代表作为民生实事项目监督员,督进度与听民意相结合;统筹安排“高价彩礼、废旧线杆”等代表建议调研任务,组织人大代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在基层实践一线锻炼代表队伍、提升履职能力。
创新联系群众机制夯实履职阵地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拜群众为师,站稳“人民立场”,精准发力、勇毅前行,激活新时代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对于人大代表而言,发挥其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代表人民的天然优势,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开展调查研究,既是执行代表职务、反映社意民情的法定要求,也是人大代表履行好代表职责的基本功。
“代表联络站是闭会期间人大代表开展履职活动的重要载体,是代表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平台载体。”赖国根介绍说,新余市人大常委会将联络站星级创建工作作为重要抓手,通过“指导五星标杆立起来、督导基层站点转起来、引导代表履职活起来”的“新余实践”,推动市级以上代表每年至少走进一次联络站,县乡代表经常化联系选民,收集意见建议,为群众办一件以上实事,确保代表联络站“转起来”“活起来”,真正把代表联络站打造成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为民办实事的常态化平台,把代表履职的小平台变成了为民造福的大舞台。
赖国根表示,具体实践中,新余市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走进代表联络站联系接待群众,2022年首次实现担任市县乡三级领导职务的代表进站全覆盖,带动全市2400余名代表进站为群众解决了诸多难题,如老旧小区电路改造、50户以下自然村通自来水等。2022年以来,先后下沉各乡镇(办事处)开展了4轮全覆盖业务督导,时长超过60余个工作日,共与600余名人大干部、人大代表、选民群众面对面,指导星级站点“怎么创”,告诉代表履职“怎么干”,了解人民群众“怎么看”。
“我们打造了10个五星级示范站、17个五星级标准站,引领全市46个代表联络站争先创优,2022年累计开展活动1015次,各级人大代表参与6696人次,为民办实事1512件。”赖国根告诉记者。
创新小组活动机制为高质量履职蓄力赋能
针对闭会期间代表活动存在的牵头组织不畅、内容形式单一、代表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新余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了人大代表小组活动机制,为推动代表高质量履职赋能。
“将代表小组活动作为凝聚代表履职合力的基本形式,合理编制代表小组,科学安排活动内容,推动代表小组活动规范有序开展。”赖国根告诉记者,新余市人大常委会从组织模式、编组形式和活动方式上对代表小组进行优化整合。一是改变组织模式。换届以后,由10个专(工)委牵头,组建财经、农业等10个市直专业代表小组,改变了以往按代表行业领域与所处地域分组的模式,使代表小组活动更加服从服务于人大整体工作;各组组长由专(工)委主要负责人担任,改变了以往由部门负责人或企业家代表担任组长的做法,解决了小组组长易变更、牵头力量不固定的问题。二是扩大编组形式,将“市直代表小组”扩充到“市代表小组”,将275名市人大代表全部按专业领域编组,解决了之前各小组“领导与常委会组成人员偏多、专业领域基层代表偏少”的问题,使代表活动更具有广泛性和专业性。
代表小组成立后,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赖国根表示,这是新余市人大常委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提高代表小组活动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我们整合活动方式,每年度各小组统筹推进‘五个一’活动,即开展1次视察调研、列席1次常委会会议、组织1次座谈交流、走进1次代表联络站、督办1件代表建议。改变了以往小组活动以视察调研为主的单一方式,扩大了代表对人大常委会和专委会工作的参与,切实发挥人大代表小组的优势。”
创新建议督办机制助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提出建议是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参加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份份建议,装着满满的民意,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例证。
新余市人大常委会按照“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的要求,坚持以建议落实率、代表满意度作为衡量代表建议办理成效的最高标准,落实“既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用高质量的办理结果回应人民期盼,让“代表提了不白提,群众说了不白说”。市十届人大一次、二次会议共收到代表建议104件,建议落实率达65%,创历年新高。
赖国根告诉记者,换届以来,新余市人大常委会推行常委会领导领衔、专(工)委牵头负责的重点督办代表建议机制,通过会议调度、现场督办等方式,解决了城中村开通天然气、跨铁路立交桥改造等人大代表长期关注的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我们连续3年召开代表建议办理调度会,2022年首次邀请提出建议的代表和对办理结果不满意的代表参加,由承办单位面对面报告办理情况、回答代表询问,真督实办促代表建议落地见效。”赖国根介绍说,新余市人大常委会构建了代表建议“提—办—督—评”全流程机制,每年下半年选取一批“有条件落实而不落实”“书面答复已落实而未落实”的建议进行实地督办,年底市人大常委会对建议承办单位进行满意度测评,并评选出一批优秀代表建议、先进承办单位,在次年市人代会上通报表扬。
创新履职评价机制激发履职热情
“老乡,你知道村里有多少人大代表吗?”“人大代表有没有问过你对村庄发展的意见建议?”“人大代表帮助村里推动解决了什么问题吗?”……这是发生在2022年8月的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野调查”。新余市人大常委会选任联工委利用2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全市39个乡镇(街道),寻访选民200余人次,将评价代表履职成效的“话筒”递到了广大选民的嘴边。
新余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将代表履职评价作为激发代表活力的治本之策,完善市级人大代表考核机制,修订《新余市人大代表履职考核与先进个人评选办法》,根据代表层次采取差异化措施,将计分权重向代表联系群众、为民办实事情况倾斜。
赖国根介绍说,2022年,采取代表自评、县区考核、市级评定的方式,认定市人大代表优秀32名、不称职1名,对于不称职的该名代表已劝辞。从32名优秀市人大代表中评选履职先进个人15名,在市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通报表扬。
“我们推行县乡人大代表述职机制。”赖国根告诉记者,新余市人大常委会指导县区出台县乡人大代表向原选区选民报告履职情况工作制度,确定“密切联系选民、提出高质量代表建议”为述职的重点内容,实行书面述职与口头述职相结合,要求年度内县乡人大代表实现述职全覆盖、口头述职不少于60%,一届任期内实现口头述职全覆盖。
“通过市级人大代表考核、县乡人大代表述职,倒逼代表联系群众常态化、为民履职常态化,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履职答卷。”赖国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