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社会建设社区观察点的工作思考
作者:高 焰 编辑:赵保君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07
2022年7月,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创新设立人大社会建设社区观察点,致力于将观察点塑造成为“根植基层的民意表达平台、人大代表为民履职的一线阵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示范窗口”的目标定位,坚持市区街联动,上下协同,从规范化建设、实效化运行、融合化促进、特色化打造上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创造了新鲜经验。
人大社会建设社区观察点的创设目的、功能定位和运行机理,即为打通人大常委会直接联系基层人民群众的渠道,实现两者之间在人大立法监督全过程中的民主参与、民主表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的“声气相通”。人大社会建设社区观察点作为一项创新载体,在功能发挥、运行机制等方面仍需加强提升,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思考,分析研究,有效解决。
强化直通车功能
拓展民意征集全链条
充分发挥社区观察点基层属性、联通属性,持续探索凝练观察点一线工作法,实现对社情民意征集、归纳、报送、采纳、反馈全链条闭环管理。围绕市、区人大社会建设立法、监督工作,把下沉社区观察点一线调研,作为人大议题、调研课题和民生实事监督的必经程序,跟踪关注惠民政策、民生法律法规从制定到实施是否符合群众的意愿、是否得到了有效落实,通过议题确立、调研、审议、评估、督办各环节环环相扣的民意征集流程,进一步加强社会公众对人大工作全过程参与。创新丰富民意收集的渠道和方式,特别是随着80后、90后一代成为社会中坚力量,针对他们深度使用社交媒体的特点,不必局限于现场会议形式,可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广泛宣传社区观察点的功能和成效,结合数字人大建设,开发“智汇民情”模块,实现与群众的实时互动。在小区设立民情民意收集点,每月第一周周六下午为社区观察点固定接待日,综合运用“线上+线下、常态+集中、全面+专项”等方式,逐步提升民意征集覆盖面和便捷度。通过列入人大监督议题、纳入调研报告和审议意见、转化为人大代表建议等不同方式加强对征集意见采纳应用,并适时反馈情况,对于积极参与提出建议获得采纳的群众,可以采取颁发荣誉证书、寄送感谢信、赠送纪念品等形式给予奖励,使群众感受到自己的意见有人听、有回音,保障人大社会建设工作更加直接有效反映民情、民意、民智、民心。
赋能社区治理
践行基层民主全过程
社区观察点的设立让群众参与不仅仅停留在提意见的层面,更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日常,使群众在家门口实现说话有地方、诉求有回应、有事能解决,实现对公共事务较为深入的理性参与,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社会委和各街道人大工委要支持和指导12家社区观察点充分利用人大参与民主协商的资源和优势,建立人大代表与社区居民之间稳定的联系机制,组织代表深扎基层开展工作,访民情、听民声、察民意、解民忧,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相关民生政策及人大工作开展情况等,广泛凝聚共识和合力;及时跟踪了解环境治理、物业管理、安全维稳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使基层社会治理更加细致到位;按照“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要求,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居民生活具体而微的实事中,与现有的议事会、居民论坛等协商平台融合联动,发挥人大代表的公信力、影响力、协调力,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和意愿,探寻最大“公约数”和问题“最优解”,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通过“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群众参与、代表问效”,推动急难愁盼问题的破解,切实增强基层群众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体验感、获得感,更好将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实效。
创新运行机制
实现平台建设全要素
按照“全覆盖、制度化、常活动、有实效”的要求,加强力量整合,健全工作网络体系,推进社区观察点与人大代表家站室、立法联系点等人大平台“设备共配、人员共管、资源共享”集约化建设,实现社区观察点与党群工作站、民生工作站、“网格化”管理等基层治理工作协同联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好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借智借脑”主动邀请专家、专业人士赴点观察,组建民情民意信息员队伍,有计划开展人大理论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群众工作方法以及处理复杂诉求和统合研判吸收反馈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加强组织统筹,进一步明晰工作职责、细化工作流程,密切市、区人大社会委、人大各街道工委工作联动机制,指导、鼓励各观察点主动探索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抓规范,创特色,树品牌,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因地制宜增加“自选动作”,聚焦一至两项社区居民最迫切的期盼,持续发力。注重发挥2家市级观察点示范引领作用,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带动全区各个观察点用起来、动起来、活起来。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广泛宣传社区观察点的创新做法和工作成效,讲述基层民主故事,从点到面,催生更多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