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实践>

“四个三”构建人大信访工作新格局

作者:沈永平 编辑:赵保君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07

人大信访工作是人大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了解社情民意和体察民声民情的重要窗口,更是依法履职行权的重要方式。自换届以来,安徽省铜陵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信访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部署、推进,通过推行“四个三”工作法,有效规范了信访秩序,有力化解了矛盾纠纷,扎实做到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真正把解决信访问题的过程作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的过程。

突出“三个注重”,筑牢信访工作桥头堡。一是注重在依法处访上做好文章。及时修订《市人大常委会信访工作制度》,出台《市人大常委会领导阅批群众来信和接待来访工作规则》,健全工作回访程序,优化接访环境,规范工作流程,实现接访处访规范化、法制化。二是注重在普法宣传上下足功夫。连续多年开展“江淮普法行”活动,建立人大信访以案释法工作机制,将普法贯穿办信接访、督查督办等工作全过程,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督促承办部门依法妥善处置信访事项。三是注重在协调落实上系统谋划。联席会议研判工作重点。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立了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信访工作机构与各工委、政府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机制,协同研处群众来信来访反映集中和阶段性突出问题,着力增强人大监督实效。

发挥“三个作用”,当好社情民意瞭望哨。一是当好基层治理的“联络员”。连续2年开展“关注民生提建议,五级代表在行动”活动,高标准推进全市代表联络站标准化建设,构建以市级代表联络总站为中心,县区及乡镇代表联络站为触角的覆盖全市“连心网”,引导全市3300多名代表有序进站听取群众意见,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把矛盾纠纷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前沿。二是当好矛盾化解的“调解员”。通过组建专业代表小组、设立代表接待日、开展大走访活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了解社情民意、基层经验丰富、在地方上有威信的优势,以中立的第三方调解员身份,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强化人大代表为民履职的能力,搭起为民服务的“连心桥”。三是当好信访工作的“监督员”。积极探索人大代表参与信访事项督查督办的方法和途径,邀请代表参加信访事项督办以及重点工作、民生事项督查;鼓励代表对人大信访部门梳理出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展调研论证;组织具有法律专业水平的代表参与人大司法类案监督,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类案开展类案评查。

做到“三个结合”,力促大事小情早解决。一是与专项审议、工作评议等结合起来,提升办理质效。铜陵人大认真梳理群众来信来访问题,对于反映较为集中的、群众意见较大的问题,确定为常委会监督议题,对于信访反映指向集中的单位,确定为常委会工作评议对象,以法定的监督形式促进问题解决。二是与司法类案监督、“两官”任后监督等结合起来,推进司法公正。对反映强烈、影响较大的涉法涉诉信访事项纳入“类案监督”,提升监督质效,这一创新举措还获邀在深圳人大举办的基层人大创新工作交流推进会上交流分享;探索开展“两官”任后监督,将其办理案件的信访情况、涉访案件发改情况纳入评议范围,提升任后监督针对性和刚性,从源头筑牢司法公正防线。三是与基层人大、基层治理等结合起来,促进矛盾化解。充分利用立法联系点等各类平台载体,通过召开屋场会、听证会、答疑会等推进民事民议。邀请人大代表、专家、律师和普通群众,就争议较大、群众普遍关注的疑难信访件,开展辩论、质证、协商,促成当事双方矛盾化解,实现信访事项案结事了。

推动“三化同步”,形成信访工作新合力。一是推动手段信息化。结合“智慧人大”建设,在人大常委会机关门户网站首页设立“群众意见”版块,逐步完善网上受理信访、分类办理、案件分析、办复反馈等机制,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进一步提高沟通效率。二是推动队伍专业化。建立新进机关干部信访岗位学习锻炼机制,运用多岗位锻炼、干部挂职、跟班学习等方式,提升处理复杂问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加强人大信访工作力量。三是推动接访规范化。设立专门的信访处,配备工作热情高、有一定法律知识的专职信访工作人员。制定人大常委会机关信访工作规程,完善转办登记和办理落实情况报告制度,对接受转办的政府相关部门明确办理时限,在规定的时限内向人大信访部门报告办理情况。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