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史海文化>

上顿渡,一座书香氤氲的古城

作者:黄明清 编辑:赵保君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1-11

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

上顿渡,位于风景秀丽的宜黄河畔,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临川一个极富诗意的千年古城。上顿渡原是宜黄河流经临川境内的一个渡口,相传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谭纶与左都御史邹元标南巡经此,两人岸上喝酒。邹元标问谭纶:“此为何地?”谭纶乃宜黄人,一时答不上来,想到正在渡口边进上顿餐,随口回答道:“上顿渡嘛。”故得名上顿渡。

上世纪60年代末,临川县治从抚州迁往上顿渡。在儿时的印象里,上顿渡城是我心目中一颗闪烁的星,她灿烂、神秘,孕育着憧憬和希望。因为在那里有我朝思暮想的临川一中、二中,它是当地每个学子翘首向往的地方。初中毕业后我如愿考取了临川一中,当时全村人都来向我祝贺。乡亲们淳朴的情谊和对后生寄予的厚望,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也成了我人生奋进的动力源泉。

在上顿渡,最受尊重的人是读书人,这是家乡给我最深的印记。据旧县志记载,临川有“书院之冠”的美誉,自宋以来书院列全国县府之首。“书院”顾名思义,就是藏书和读书的地方。“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是广泛流传于古临川的朴实家风。在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临川人更多的是“以诗书求闻达”,实现更大更远的抱负,涌现出王安石、晏殊、汤显祖等一大批临川才子。李瑞清、饶毓泰、游国恩、萧涤非、邓从豪都是从临川走出去的著名教育家,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过深远影响。

我在上顿渡度过了三年美好的求学时光。那时,上顿渡还是个小城,街道比较窄小、古旧,但城里绿树成荫,干净整洁,校园多,学生多,仅外地来的“借读生”就有上千人。漫步上顿渡,稍加留意便会发现每彳亍几分钟就会遇见一所学校,有琅琅的读书声入耳。要是碰到放学时,大街小巷都是慢步行走的少年,他们边走路边背书,有诵诗词的,有背英语的,成了小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坐落于此的临川一中、临川二中乃江西省首批优秀重点中学,教学质量闻名遐迩,每年有数十名学子考入北大、清华,全省名列前茅。很多外地过来陪读的家长发自内心地感慨,说上顿渡一个“巴掌”大的地方,能考取出那么多北大、清华的学子,简直不可思议。如今,教育已成为临川的一个品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临川文化精神,也是政府最为关心关注的民生事业。你若要问临川才子怎么来的,我会大声说从“四苦”中来:家长苦育、孩子苦读、老师苦教、领导苦抓。

临川是教育之乡,更是文化之乡。近几年来,临川着力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在上顿渡兴建了临汝书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党建文化公园,提升改造了安石公园,大大小小的文化室更是数不胜数,常态化举办文学沙龙、读书会、朗诵会等读书活动,阅读已成为临川人的“第四餐”。

时光漫卷书页过,只觉芳气满闲轩。工作之余,我喜欢阅读,平时去得最多的地方是临汝书院和图书馆。临汝书院,坐落于上顿渡宜黄河西岸,原名南湖道院,建于宋淳祐九年(1249),是临川首家皇敕匾额的书院,先后培育出程钜夫、吴澄艾等一批文儒巨匠,后被毁。直到2018年,临川区仿照古代学宫结构,重修南湖道院,取名临汝书院,为江西目前最大的宋式书院。院内古朴典雅、曲径通幽,建有教育馆、文化馆、名人馆、文脉馆、人文精神馆,记载了临川两千年历史文化的演变,既是学子求知的圣地,也是文化交流的宝库。每日吸引大量的游客来此参观游学,感悟临川文化的魅力与光华。

新建的临川图书馆,秉承“全民阅读、书香临川”宗旨,着力打造“智慧图书馆”,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空间。建筑面积8430平方米,藏书60余万册,阅读席位800余座,满是书香与墨韵。走进图书馆,一群群素不相识的人,因书籍聚集一起,或倚立书架旁,或坐于书桌前,翻看那一段段描绘细腻的文字,沉浸在书香氤氲的世界里……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八九岁男孩,正在阅读汤显祖《牡丹亭》,我不禁问他,能看懂吗?他抬起头,神情仿佛在说别小看人。我笑着问杜丽娘是哪里人?广东南雄梅岭!他脱口而出。说完指了指身边的女孩,我姐姐还能演唱《寻梦牡丹亭》戏曲呢。不禁令人感慨,后生可畏!

安石公园也是我常去看书的地方。这里四面环水,景色宜人,临川文塔与凉亭错落有致,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宁静的田野。去年中秋,月光如洗,我独自来此赏月,看到一群中学生正以赏月为题即兴作文,说这是老师布置的文学沙龙。大约两个小时后,一同学作了篇骈文《祭月歌》,全文94句,578个字,仅看其“题记”足见少年之文采俊逸:“月出东方,皎明剔透,恍若琉璃,又似宝镜。茫茫千里,悠悠万年,昔见屈子,曾照东坡。屈子行吟,作《云中君》,东坡舟上,得《赤壁赋》。中秋今日,独揽月华,且排词句,以诗祭月。”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上顿渡正在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幅壮美画卷,一幢幢赭色古朴的校园和阅览场所拔地而起,教育与阅读交相辉映,如闪烁星辰,点亮临川人的梦想和诗与远方。“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上顿渡,这座充盈着氤氲书香的才乡古城,是我一生引以为豪的骄傲。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