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大时评>

刑法第二十条何以成为“第二十条”

作者:李艳龙 编辑:赵保君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3-12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不是口号,‘第二十条’已被唤醒,还要持续落到实处。” 3月8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最高法工作报告时说。

这,是一种重申,也是一种回应。

此前,春节档电影《第二十条》在各地影院上映,引起广泛关注。第二十条指的是刑法第二十条,也就是正当防卫的有关条款,这正是这部电影的出处。

正如媒体报道,在审议今年“两高”报告的会场里,很多代表委员都谈起,报告内容让自己联想起了那部电影里的情节和直击人心的经典台词,比如“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

一部电影的轰动效应何以如此强烈?刑法第二十条何以成为“热辣滚烫”的“第二十条”?究其因,首先是因为该法条本身攸关个人的命运、法治的公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那这部电影又是如何做到让人口口相传呢?简言之,就是这部电影试图让一开始法律规定上的“口号”,变成现在众人街头巷尾闲谈热议的“口语”。

让法治口号、法治精神深入人心、落地见效,这部电影找到了一个缺口,那就是“揪出”刑法第二十条来“说事”,进而讲法、明理,进一步“唤醒”这一法条及其背后的法治精神。

这部电影还应“唤醒”我们的是,口号不能“变现”就是生冷的,就是尴尬的。当今,以“转发、点赞、评论”等为主要特征的各类网络社交平台占据舆论传播生态绝对优势,在此大环境下,人人纷纷“上手”,在“指尖”表达着自我,成为社会“新习俗”。让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就要不失时机地把握这一“新习俗”,如同这部电影,挖掘缺口,大题“小”做,通过牵动人心的故事将凝聚着法治精神的口号“代入”人间烟火气,促使众人不自觉地对其产生一种“沉浸式”的感知,情感上的洗礼,“指尖”上的融通。如此,镌刻在纸面上公道,才能在人们日常的闲谈热议中冒出热气,活起来,火起来,如同“第二十条”。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