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谒司马迁祠

作者:孔令国 编辑:赵保君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3-29

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时,深感其“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的家国情怀。

那日到了陕西韩城,当地的朋友热情推荐:“司马迁就是咱们韩城人,一定要去看一看。”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芝川黄河古渡口的高岗上,始建于西晋永康年间的司马迁祠就矗立在这里。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

一步一步走在司马古道上,这条斑驳的古道见证着千年的沧桑,似乎能从中体会到太史公司马迁一生的坎坷与悲怆。司马古道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五代之前,这条古道是通往长安的交通要道,到了北宋时期,司马古道退出了交通要道的历史舞台,曾经三华里之长的古道,如今保留了约300米。

走到第一个牌坊,上书四个大字“高山仰止”,出自《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也是司马迁用来赞誉孔子的。第二个木牌坊上写着“龙门才子故里”,沿着台阶再往上走,快到司马迁祠正门的地方,有一座砖砌的牌坊,写着“河山之阳”四个大字,两侧压砖石上刻着一副楹联。上联是“圣人光道统”,下联是“汗史竞经文”。

这三座牌坊分别建于元、明、清三个时期,保留到现在,可以说实属不易。

司马迁祠墓就位于第四个高台之上,历经西晋、宋、金、元、清五次大规模的修葺。献殿,在古汉语中祠就是祖庙的意思。大殿里司马迁雕像是整尊的彩色泥塑,双眉入鬓,表情庄严肃穆,手握竹简,身着太史红袍。

司马迁墓在祠的后院,墓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汉太史司马公墓”,是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司马迁的墓冢传说是由元世祖忽必烈敕命修建,整体呈现一个蒙古包的形状,高2.15米周长约13.19米,墓壁周围镶嵌着砖雕的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有古柏一株树分五枝,因此又有五子登科柏之说。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迁墓所在的悬崖之下,有一个村落叫徐村,当年司马迁入狱之后,有好心人向家乡通风报信,以免家人受株连。到现在为止,有同姓跟冯姓两大家人,自称是司马迁的后裔,据说冯姓是司马迁长子的后代,同姓是司马迁次子的后代。千百年来他们共祭一祖,互不通婚。有“冯同不分,冯同不亲”之说。这可算是历史上因避祸而改姓的案例之一,同冯有“通风”的谐音,也算是纪念通风报信人的意思吧。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散文家,汉武帝时期任太史令、中书令。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和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及传闻,父亲司马谈在弥留之际,千叮咛万嘱咐司马迁一定要接管他的工作,完成史书的整理,不能让国家历史文献中断,司马迁流着泪接受了父亲的遗志。公元前108年,司马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的元寿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后世公认为中国史书的典范。

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战败被俘投降匈奴,大臣们纷纷义愤填膺声讨李陵,独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汉武帝大怒,按律司马迁要被处以死刑。在西汉时期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赎罪,一种是交罚金50万,一种是处以宫刑。司马迁一生两袖清风,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忍辱负重选择了宫刑,出狱后又担任史书令,直到完成《史记》。

司马迁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不仅是一部《史记》。其命运多舛却坚定不移的意志和作为史官的人格魅力,和《史记》一样名留青史,万古流芳。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