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实践>

创新人大代表服务模式 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作者:侯呈志 方 晨 陈 莹 编辑:赵保君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02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人大常委会紧扣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创新代表服务模式,助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探索代表服务产业模式 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一是建立代表服务项目模式。落实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平交路口安全隐患整治工程”等一批乡村基础设施项目落地落实,完善产业发展条件。二是建立“代表+联农带农”致富模式。发挥代表密切联系企业的优势,引导辖区企业开展“百企兴百村”村企共建行动,形成村企共谋发展的局面。目前,在富凤公司“代表+联农带农”模式的引领下,兴宁区有1万多户农户在人大代表的带动下投身到花卉苗木、华兴鸭、中草药、五塘大米等特色产业发展中,其中广西绿海种业有限公司带动辖区2000多户农民种植300多公顷优质杂交稻谷(种),帮助约2万农户扩大五塘优质杂交稻的种植面积。

建立代表服务人才模式 增强头雁示范效应

一是建立“代表+联络站点”助农模式。组织引导群众和人大代表在联络站点上有效互动,充分利用联络站点一头广泛联系群众,一头联系“三农”技术专家和企业老板的优势,组织开展各种种养技术培训和农产品市场营销对接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推动乡村共建共富共享共促。二是建立人大联系“头雁引领”工程模式。兴宁区人大常委会安排资金在重点联系帮扶村昆仑镇太昌村打造有18名驻站人大代表的标准化联络站点。针对脱贫重点帮扶村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引领作用,开展好“头雁引领”工程,起用有精力、有能力、有动力投身乡村振兴的兴宁区人大代表作为联络站站点负责人,利用站点的场地、资金、技术、人才优势,组织昆仑镇各村村民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并带领广大村民大力发展种植麦冬、火龙果、沃柑、木瓜等,目前太昌村集体收入增至50万元,增长近150%。

创新代表服务乡村治理模式 加快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一是搭建代表站点平台。将7个代表联络站点升级打造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并开展代表联络站和基层立法联系点融合标准化建设,创新打造“站点+代表留言墙+乡村振兴”“站点+昆仑药谷+产业发展”“站点+族老调解+乡村治理”“站点+地标产业+助农致富”4个标杆式站点,让代表助推乡村振兴有阵地,让群众开展乡村治理有“娘家”。二是创新“代表+族老调解”善治模式。充分运用“族老”精通当地语言、熟悉本土风俗习惯,在当地村屯颇有威望的优势及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兴宁区人大常委会与兴宁区人民法院协同建立“代表+族老”共同参与基层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打造乡村治理善治典型。三是建立代表履职积分制度。完善代表履职积分量化激励机制,组织兴宁区468名四级人大代表编组进站开展履职活动,代表到站点参加“十个一”等活动每次记5分,最高记20分,通过积分奖励推动代表参与公共事务,为乡村治理建言献策。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