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人大代表履职实效的思考
作者:秦 斌 编辑:赵保君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0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代表工作的能力水平关系人大工作的质量,关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成色。但目前,基层人大代表在履职过程中还存在着履职意识和责任感不够强、履职知识和履职要求掌握不够深、群众观念不够牢固等问题。县镇人大作为基层国家权力机关,应主动将代表能力建设与人大工作相结合,从基层实际出发,从代表需求着手,精准谋划对接,完善措施机制,常态推进落实,让代表能力素质在履职实践中得到全面提升。
完善常态化学习培训机制,提升宣传政策法规的实效。精准对接需求,强化培训组织,是提升代表宣传能力的重要举措。一是精选学习内容。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指示精神、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精心组织学习,强化代表基本政治素质。紧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地方配套措施,从区域发展重点出发,从群众关心的政策着手,系统深入学习培训,提升代表履职能力。二是灵活培训形式。统筹集中培训与精准授课,组织全体代表集中培训履职基础知识,同时根据代表自身特长、区域发展需要,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专业辅导。统筹内部交流与外出学习,适时召开代表工作座谈会、联络站推进会等,交流经验成效,组织代表外出学习,开阔履职视野。统筹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坚持集中常态学习武装头脑,同时统筹组织代表参加视察检查、审议发言、走访选民等,在实践中锻炼提升能力。
完善常态化联络走访机制,提升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效。加强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人大工作活力之源和代表履职之基。一是明确包联对象。遍访选民是基础,代表应对选民负责,广泛走访联系选区群众,全面了解社情民意。固定包联是关键,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对选民进行集中划片,由代表分片固定包联,落实常态走访联络机制,与群众建立稳定信任的关系,为深入了解基层实际和群众诉求打好基础。二是区分走访重点。在全面走访的基础上,准确锁定区域大事难事、群众典型诉求,确定代表工作重点及方式方法。例如,聚焦制约乡村振兴人才短板,主动与乡贤能人、创业青年等人群交流,听取意见建议;关注重点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积极落实帮扶救助;紧盯基层治理突出矛盾,协调督促问题化解,做到精准务实高效。三是落实意见反馈。对代表进站履职中收集的意见及时甄别,简单事项由代表和联络站工作人员当面解疑释惑、现场协调代办。复杂事项由联络站统一汇总、建立台账,按照业务归口分级转办,向群众说明意见去向,办结事项及时向群众反馈结果,定期组织代表回访,听取群众意见,形成闭环管理机制。
完善常态化依法监督机制,提升行使民主权利的实效。依法履职监督、建言发声,是代表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一是统筹履职活动。县人大常委会紧跟上级要求和县域大事要事,谋划监督议题、明确工作方向、强化指导督促、狠抓队伍建设,做到站位全局、统筹兼顾。镇人大结合镇情,因地制宜丰富监督活动、助力镇区发展,做到灵活广泛、各具特色。二是扩大参与范围。统筹安排代表参加上级人大组织的视察检查、常委会会议、学习培训等,在更高平台拓宽视野、吃透上情。常态化组织各级代表参加镇人大集中视察、走访群众、服务办事等履职活动,在基层倾听民声、了解下情。三是严格意见建议办理。把代表意见建议督办作为履职为民的重要抓手,对人代会期间和闭会期间收集的意见建议分别进行集中和分散交办,明确承办单位和时限。落实常委会领导包抓督办制度,采取集中视察、联合督办、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加快意见办理进度。对办理结果实行销号管理,提升代表意见建议办成率和落实率。
完善常态化引导激励机制,提升为民服务办事的实效。为民服务办事是代表兑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庄严承诺的具体实践。一是细化履职事项。根据代表层级和所属行业,明确为民办事类型,鼓励代表从细处着眼、小事入手,聚焦身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主动服务解难,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动员县级以上代表发挥自身学识、专业等特长,紧盯影响区域发展的短板难题,多提高质量建议,为基层发展争取更多支持。二是建立办事台账。建立进站代表《为群众办实事工作台账》,记录具体事项、办实事进度、受益群众、效果评价等内容,按照“周跟进、月提醒、季晾晒”的原则,全程跟踪办事进度,记入代表履职档案,定期公示成果,督促代表常态化高效为民办事,让群众感受到代表就在身边。三是落实考核激励。为进站代表制定《履职考核暂行办法》,明确代表基本素质、履职要求等具体考核指标,各联络站配套建立积分管理制度,根据代表监督履职、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等情况及时赋分,按月记录汇总。结合代表履职积分、述职评议、群众评价等情况综合考评,对表现突出的人大代表进行表彰,充分激发代表履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