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刍议
作者:花志荣 编辑:赵保君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28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民主法治改革领域方面,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等改革任务,明确要“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应立足“四个机关”定位,深刻认识人大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使命任务,完善工作机制,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发挥人大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中的带头作用,夯实人大工作的民意基础,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提高新时代新征程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
从人大的性质、定位、职责来看,倾听、梳理、吸纳、汇集民情民智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较早将其作为一种工作机制并明确提出来,则是在2021年10月召开的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推进人大协商、立法协商,把各方面社情民意统一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中”。其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论述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时,也作了重申,即“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2024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阐述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改革任务时,又再次作了强调。中央连续三次高规格的会议都提及健全这一工作机制,且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扩大,足见健全这一工作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尤其是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人大系统积极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完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工作成效明显,亮点纷呈。
在肯定这些载体平台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对照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建设的新期待新需求,发现一些地方人大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仍显不适应,实效性有待提升。如一些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点)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的工作缺乏规范化、制度化,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展示轻应用、有阵地缺内容等现象,有的每月甚至每季才安排代表进家(站、点)活动一次,群众与代表见面的机会较少,自然通过代表反映问题和意见的频次也较少。有的虽开通了群众网上反映意见和建议平台,由于受理不及时,或受理后流转、处理不及时,加之缺乏反馈机制,群众无法得知自己的建议是否被采纳,问题是否已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参与人大工作的积极性。
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既是完成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改革任务的重点举措,也是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只有健全好、运行好这一机制,最大限度吸纳民意、汇集民智,人大工作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保持生机活力。
首先,要坚持系统谋划,多元一体推进。同其他领域内的改革一样,民主法治领域的改革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健全好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既涉及人大及其常委会各专工委、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等履职主体,也涉及到“一府一委两院”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只有多方发力、协调推进,这一工作机制才能不断健全完善、运转顺畅、有力有效。因此,要牢固树立改革一盘棋思想,加强顶层设计、一体推进,立足人大立法、监督、决定、代表、信访以及自身建设等工作,紧扣会议组织“全链条”、民意入法“全流程”、监督工作“全闭环”、事项决定“全周期”、代表履职“全天候”、自身建设“全方位”,积极探索实践,统筹谋划建设完善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力求在人大所有职责范围内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同时制定相关办法和履职平台建设运行指导意见,真正建好用好管好各类机制和平台,打造更加真实、有效、管用的“民意窗”“连心桥”。
其次,要突出问题导向,构建工作闭环。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的生命力,在于能否真正通过这一机制,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并切实提高群众合理诉求的落实率和解决率。地方人大要牢固树立问题导向,在快捷高效推动群众诉求的落实解决上下功夫。健全完善与代表和群众线上线下实时互动机制,既要针对收集的民情民意,建立有效的梳理汇总机制,又要及时予以研究处理,向代表和群众及时反馈,形成意见接收、梳理、交办、承办、督办和反馈的工作闭环,并明确各环节的工作标准、要求和时限,从而提升民情民意处理的便捷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
此外,要注重评价运用,提升运行质效。在对民情民意定期梳理汇总的基础上,地方人大可组织专人对其进行综合评估、论证和研判,对务实管用、含金量较高、被吸收采纳的,可给提出者给予相关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以提升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对未被吸纳的意见建议,也应当如实说明和解释。同时要强化民意民智的运用,尽可能将其吸收进人大的工作议题、决议决定、审议意见、调研报告以及代表建议之中,并加大推进实施和督办力度,促进各方面工作更好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从而更好地彰显民意民智的价值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