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足“四门功课” 筑牢人大执法检查工作基础
作者:李川 编辑:郭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2-18
开展执法检查是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要做好人大执法检查工作,应备足“四门功课”,即从明晰目的意义、优化人员构成、充实知识储备、调整工作状态这四方面发力,筑牢执法检查的基础,确保执法检查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明晰目的意义
确保执法检查的方向性
深刻理解执法检查的目的和意义,是做好人大执法检查工作的前提。人大执法检查的根本目的是督促相关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和尊严。在开展执法检查前,必须加强对执法检查组成员的教育培训,促使其深刻认识执法检查的目的意义,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全身心投入执法检查工作。
一方面,执法检查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举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各级人大常委会作为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代表人民依法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开展执法检查,能够广泛收集人民群众对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意见和诉求,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充分彰显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另一方面,执法检查有力地推进法治建设。执法检查能够监督政府及相关部门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有效防范权力滥用和违法行政行为,推动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提升,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
优化人员构成
保证执法检查的专业性
合理组建执法检查队伍,是做好人大执法检查工作的关键所在。执法检查组成员应具备广泛的代表性、较强的专业性和较高的权威性,以保障执法检查全面、客观、公正地开展。
在人员选择上,要注重成员的广泛性。执法检查组成人员应涵盖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大代表,以充分反映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注重吸纳基层人大代表参与,因为基层人大代表更加熟悉基层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提出的意见建议更有针对性、代表性。同时,要强化专业人员的参与度。根据执法检查的内容和重点,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律师等专业人员参加执法检查,特别是有的地区人大常委会成立了专家智库,可从中选取相关专业人员参与,为执法检查提供专业支持和技术保障。专业人员在法律法规解读、政策咨询、技术分析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有助于提升执法检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出现提出的建议与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冲突的情况。此外,要发挥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主导作用。常委会组成人员通常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法律素养和工作经验,在执法检查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统筹安排各项工作,确保执法检查的顺利进行。
充实知识储备
提升执法检查的精准性
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做好人大执法检查工作的重要基础。执法检查的核心是监督法律法规的实施,查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提出对法律法规的修改建议。执法检查组成员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业务知识,为执法检查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一是要深入学习法律法规。为保障执法检查工作的有效开展,执法检查组成员必须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深入学习,精准把握法律法规的条文、立法宗旨、适用范围等内容,熟悉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为执法检查提供准确的法律依据。二是要认真学习政策文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配套政策文件的支持和保障,执法检查组成员应全面学习相关政策文件,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目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情况,为执法检查提供全面的政策依据。三是要熟悉相关业务知识。执法检查组成员要根据执法检查的内容和重点,加强对相关领域和行业的业务知识学习,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为执法检查提供专业的知识支撑。此外,为确保学习效果,在鼓励成员自学的基础上,人大常委会应开展专题学习培训,邀请专家学者等进行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业务知识的讲解和辅导,切实提升执法检查组成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提升责任意识
增强执法检查的实效性
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是做好人大执法检查工作的重要保障。执法检查组成员要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敬业精神,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执法检查工作。
在工作态度上,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执法检查组成员应正确对待执法检查工作,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如实反映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在工作作风上,要保持严谨细致。执法检查工作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杜绝走过场、搞形式主义。精心制定执法检查方案,周密组织执法检查活动,全面深入了解法律法规实施的情况。检查过程中,通过认真查阅资料、实地察看、走访座谈,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在工作效率上,要注重质效提升。执法检查工作通常周期短、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要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认真分析、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确保执法检查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