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大如何设置监督课题
作者:孙建华 编辑:郭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22
2024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决定》,新的监督法明确指出,要制定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加强工作统筹,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监督,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协调性、实效性。对此,基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对标对表、与时俱进,精心做好新时代人大监督课题。实践中,应重点把握三个原则。
选题在精不在多
坚持“少而精、议大事”工作导向,有针对性地制定年度监督计划,“小切口”精选议题,大力度组织实施。议题谋划前,要面向人大代表、基层企业、村居一线广泛征求意见,多方听取社会各界的声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捡到篮子里的就是菜,谨防水土不服、贪多嚼不烂。议题筛选时,要遵循人大工作规律、切合人大改革方向,因地制宜选定监督议题。既要有落实法定要求的“必修课”,也要有体现自身特色的“选修项”;既要有围绕上下联动的“必答卷”,也要有推动改革发展的“加分题”。比如,各级政府每年要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乡村振兴促进工作情况,这是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的硬性规定,必须纳入;监督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情况,这是近年来的改革事项,应加强跟踪;监督政府债务情况,这是监督法的新表述,各地没有现成经验可循,要主动破题、加快探索。议题确定后,要及时向党委报告,主动与政府沟通,抓紧制定监督工作方案,哪些议题适用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哪些议题准备实施执法检查,哪些议题计划采取视察调研,都要提前谋划、提前准备,只有做到想在前、谋在先,各项工作才能有条不紊、有序推进。
破题宜深不宜浅
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监督议题实施得好不好,关键在于破题是否精准深刻。首先,调查研究要挖得深。调查研究是一个定向寻医、靶向诊治的过程,要坚持“深实细准效”五字诀,发动人大代表深入一线摸实情、走进群众听心声,不放过一个细枝末节,不漏掉一个疑点盲区,坚持多问一句、多看一眼,真正把问题找准、把症结摸清。其次,分析问题要把得准。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对调查过程中取得的第一手材料去芜存精,搞清楚案例背后的逻辑关联,弄明白潜藏在数据里面的深层次原因,必要时还要重返现场,开展二次调研,力争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把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梳理出来,把制约发展的顽瘴痼疾暴露出来。再次,意见建议要提得实。这就好比看诊开方,有的一针见血、药到病除,有的平淡无奇、缺乏疗效,考验的都是功力。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充分调研、严谨分析的基础上,点出存在问题,提出中肯建议,形成高质量、可操作的调查报告,为政府部门改进提升工作提供支撑。
结题求效不求速
人大的监督不争一时一地,而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力求取得常态长效的结果。要勤于总结复盘。每实施一项议题,都要适时进行总结复盘,分析利弊得失,总结经验启示。对有疏漏的地方要加强“补课”,对有突破的关口要总结提炼,并固化为制度安排,切忌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要加强闭环跟踪。强化多种手段的叠加运用,加大重点议题的跟踪问效,进一步抓实交办、整改、督查“三张清单”,落实“当面交办、限期报告、整改销号”闭环机制,条目式梳理存在的问题,交政府和相关部门研究办理。同时,对照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着力加强跟踪督办,确保实施一项议题、促进一项工作,监督一个问题、办成一件实事。要追求叠加效应。总结、完善、推进人大监督与其他监督的贯通协调,积极探索建立与纪检监察监督、审计监督、财务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等贯通协调机制,形成叠加监督的良好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