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县乡人大>

宁波北仑:深化答复机制 回应代表“心声”

作者:王琼艳 于浩 编辑:张海玉 来源:《中国人大》杂志 发布时间:2025-04-24

“审议发言现场,就收到了交通局的答复,很意外也很高兴。”1月20日,宁波市北仑区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21日下午,宁波市北仑区人大代表、贝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殷永生就收到了相关部门对于他在代表审议中发言的回复。

这是北仑区人大常委会通过全链条深化代表审议发言答复机制,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办理实效的一个缩影。

学习调研,催生优质审议发言

“要加快出台自贸试验区‘两头在外’保税维修管理规定及实施细则……”在参加小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区人大代表、宁波海靖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清河在发言中提出了关于加快自贸制度创新,扩大区域开放优势的建议。“关于这个发言,我已经酝酿了很久。”

早在2024年上半年,北仑区人大常委会就组织代表考察了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建设情况。在交流过程中,代表们对自贸试验区创新建设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除了组织开展实地考察,北仑区人大常委会多维施策、精准发力:组织代表履职能力提升培训,设置代表审议发言课程,有效提升代表们实际应对与问题洞察的能力;组织代表赴省内外科技创新高地与生态宜居典范区域考察学习,拓宽视野,携手共建交流平台。

依托区重要情况会、列席参加人大常委会和区政府常务会、“代表有约 局长有请”等举措,代表们深度融入人大常委会及“一府一委两院”工作全过程,在重点项目建设关键节点监督、民生政策落地实效核查中精准锚定审议方向。

在大会召开的前一周,北仑区人大常委会将各项议案和报告印发代表,采用议案报告前置解读与线上研讨双轨并行的方式,为代表审议备足了“弹药”。

智能增效,高效交办流程

“北仑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人大代表审议发言答复机制。”北仑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陆亚芬表示,“在大会期间,对于一些现场无法答复的审议发言,由代表团记录梳理,转区督考办会同区政府办进行分解,明确回应部门。”

北仑区人大常委会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构建的智能分析分类引擎,将审议发言智能分拣、精准推送。在小组审议过程中,多位代表提出了关于“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审议意见,系统根据智能分析,精准将意见责任指向交通、交警、行政综合执法等多个部门,代表工委、区督考办、区政府办再依据意见实际情况与部门职能专长,制定个性化答复办理规划,实现了全程动态管控、智能预警与高效协同。

区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智能交办驱动发言答复效能提升,超90%代表踊跃发言,当场答复落实达86人次,人代会闭幕当日,经高效梳理整合,召开代表审议发言交办会,73件审议发言精准移交督考办并速达职能部门,开启高效答复之旅。

对于无法当天完成全面答复的审议意见,答复系统内置的智能预警功能也对原先的“三日内”反馈机制进行了强化,利用办理进度动态变色、倒计时提醒与短信催办,多渠道倒逼部门提速,同时加强审核监督,确保答复务实可行。

多方协同,创新监督问效格局

为确保大会期间代表提出的审议意见真正落到实处,北仑区人大常委会在“跟踪式”督办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多方协同“监督矩阵”,全方位、全流程保障审议意见“开花结果”。

区人大代表、北仑区新碶街道茉莉社区负责人夏燕在审议民生实事项目时提出,三河六岸公共空间改造提升了城市宜居品质,但部分新建成的公园游步道入口有加装栏杆的现象,相关部门应提升新建成公共空间的开放度和利用率。

为了解市民的真实需求,区公建中心邀请区人大代表到公园周边社区专题视察,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建议,最终达成了拆除栏杆、加装运动设施的处理意见。不到一周,沿河公园的栏杆就被拆除,运动设施也在规划采购量中……获得了代表和居民的一致好评。

在产业规划落地、公共服务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多领域审议意见上,区人大常委会邀请了第三方评估机构专业参与,运用成本效益、公众满意度、政策执行度量化模型客观评估,为监督注入专业“慧眼”。围绕区域发展战略核心,将审议成果深度融入北仑区“六促六优”行动,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我们将以创新为笔、实干为墨,不断深化完善代表审议发言答复机制,在民主法治建设长卷中绘就北仑特色篇章。”北仑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贺威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