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法治牌” 唱响“发展曲” ----云南省楚雄州人大常委会以法治之力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作者: 编辑:郭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25
近年来,云南省楚雄州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运用法治手段和法治方式化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瓶颈,以高质量依法履职推动楚雄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立法助力 打造“新引擎”
紧扣发展需要和群众关注问题,创造性地开展立法工作。“十三五”以来,共制定修订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地方性法规13部,其中2部属全国首部,立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丰硕成果,有力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强化产业发展法治保障。聚焦大抓产业、培强动能,制定彝医药条例,有效促进彝医药传承、保护、利用,打响了“中国彝药之乡”品牌。2024年4月,楚雄州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验区,是云南省唯一入选的州市。制定彝族服饰保护条例,依法推动彝族服饰活态传承,楚雄彝绣登上北京时装周、纽约时装周、米兰时装周、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彝绣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全州5.7万名绣娘,人均年增收3570元。制定林下经济促进条例,为我州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支撑。2023 年,全州林下经济占林业总产值的42.8%,居全省第二位,全州有3个县市被评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县和示范基地,9个基地被评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等。
筑牢生态保护法治屏障。聚焦构筑打好楚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坚强法治堡垒,制定乡村清洁条例,有力促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州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位居全省前列,共建成省级绿美乡镇19个,省级绿美村庄22个;制定龙川江保护条例,依法保护好一江碧水。目前,流域内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4.7%,龙川江汇入金沙江水质达到Ⅱ类;制定河湖岸线保护条例,有力改善岸线生态环境,提升岸线生态功能,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全州完成33件绿美河湖建设,获省级标杆典型数量居全省第一。
提升社会治理法治水平。聚焦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制定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以“法”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制定城乡特色风貌建设条例,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目前各县市都建设了体现区域性、民族性、历史性特色风貌的集中展示区或特色村落、特色建筑群;制定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和促进公民文明行为养成,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夯实民生保障法治根基。针对楚雄州人口老龄化实际,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率先制定出台了养老服务条例,推动“老有所养”迈入法治轨道。目前,全州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99个,建成并运营“老年幸福食堂”27个,正在建设18个,设置村级助餐点88个,累计提供就餐服务46万人(次)。永仁县探索农村居家养老“5W”模式,搭建“幸福里·夕阳社区”养老服务平台,让农村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便捷的养老服务。
监督发力 拧紧“螺丝钉”
紧紧围绕党委决策部署,增强监督刚性和实效,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21年以来,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91项,对23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开展7次专题询问、2次质询、28项专题调研,组织驻楚全国、省州人大代表专题视察8次,奏响人大监督“最强音”。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新材料产业、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业发展、招商引资等情况报告,对优化营商环境中设置隐性壁垒妨碍公平竞争等问题进行质询,促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对旅游文化和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市场主体培育、“三稳”工作、烟叶生产、粮食安全等开展专题调研,对种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视察,有力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对5个千亿级6个百亿级产业发展情况等开展专题询问,助力大抓产业迈出坚实步伐。
提升预算监督质效。常态化听取和审议财政预算决算工作报告,推动提升积极财政政策效能,兜牢“三保”底线;专题调研并审议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等,督促政府守牢债务风险底线;听取和审议国有资产管理综合情况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企业国有资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等,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完善预算联网监督,强化数据支撑,助力预算审查监督提质增效。
推动民生福祉改善。听取和审议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医疗保障等工作情况报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对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强效提质行动开展专题调研,对职业教育开展专题视察,对高质量教育体系开展专题询问,促进拓展教育公平的广度和深度;对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殡葬改革、市场监督管理、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等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回应人民关切;对县乡公路管护情况开展质询,进一步推动全州“四好农村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楚雄市、元谋县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听取和审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八五”普法规划推进情况中期评估等情况报告,对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开展专题视察,对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等开展专题调研,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开展专题询问,对中小企业促进法、国防法、商标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切实推进法治楚雄建设。
助力美丽楚雄建设。在常态化听取和审议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报告的基础上,开展专题询问,奋力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常委会主要领导认真履行河(湖)长制及林长制副总督察职责,常态长效开展专项督察。
建设重点产业项目。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衡量人大担当作为的重要标准,常委会领导分别担任全州深化嘉定·楚雄产能合作共建高质量发展“飞地经济”产业园区、烟草产业发展、要素保障、侏罗纪文化产业园建设、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绿色钛产业建设、滇中楚雄大学城建设等工作专班的组长或副组长,争做狠抓落实行动派,凝聚攻坚克难向心力,确保重要工作、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
提高部门工作效能。建立了专题询问、工作评议、满意度测评与州纪委监委监督信息互通机制;健全专题询问问题跟踪监督机制和人大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跟踪问效制度;制定了《工作评议办法》《满意度测评办法》。4四年来对16个政府工作部门开展工作评议,对15个州级部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支持和促进“一府一委两院”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
代表聚力 架好“连心桥”
组织引导各级人大代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依法履职、干事创业,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更好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汇集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抓服务保障,能力“强起来”。组织340名州人大代表参加初任培训班,举办专题视频培训班,全州8722名州、县、乡人大代表和694名人大系统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着力提高代表履职能力和水平。依法落实州人大代表每年履职活动经费,各级人大每届开展评选表扬优秀人大代表、代表建议办理优秀单位、优秀代表建议工作,深入宣传代表履职先进事迹,变“要我履职”为“我要履职”。全国人大代表金瑞瑞把彝绣带上“两会”、带出国门,成为彝绣产业的“领头雁”。
抓制度创新,联系“密起来”。建立州、县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列席人大常委会的基层人大代表座谈会、州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组成人员到基层调研召开五级人大代表座谈会、每年向各级人大代表通报政情等制度。各级人大建立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人大代表机制,州、县市建立健全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委员会联系州人大代表工作机制。州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换届以来,组织召开五级人大代表座谈会3场次、基层州人大代表座谈会9场次,243名州人大代表参加会议,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300多条,各级人大代表参与立法、执法检查、专题调研8100多人次,依法推动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
抓阵地建设,方式“活起来”。按照“三个必建”和“八有”标准规范建成“代表之家”11个,“代表工作站”104个,“代表联络室”1097个,还建成乡村振兴、医疗健康等13个专业代表工作站,实现了活动阵地全覆盖。姚安县创造了“17355”工作法,打通代表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大姚县探索在县乡建设“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议事监督平台,通过平台及时收集、反映和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牟定县江坡镇牌坊村生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民主协商整治人居环境,在全省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动员部署会得到推广。换届以来,共组织五级人大代表进代表活动阵地开展履职活动5.86万人次,接待群众和选民8.92万人次,听取和收集群众意见建议4.86万件,帮助解决群众意见建议4.41万件,作为代表建议提出4345件。
抓交办督办,成效“实起来”。切实把办好代表议案、建议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抓手,做到源头抓起,让代表提得准,精准交办,让政府抓得牢,督办给力,让部门办得实,真正让代表议案、建议从“纸面”落到“地面”。换届以来,州人大代表在会议期间提出的8件议案、898件建议已全部办理完毕,实现问题解决率和代表满意率“双提升”,推动解决了一批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问题、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云南省楚雄州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王丽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