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有:五届人大代表三十年的“追绿人”
作者:宋河彬 黄涛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25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被唐河、白河夹境而过,俗称“夹河套”,在这片肥沃的冲积平原上,有这样一位30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坚守在国土绿化一线,用行动诠释着对绿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的默默耕耘者,他就是朱集镇人大代表、林业站站长刘书有。
刘书有生于朱集、成长于朱集,自参加工作刘书有就与林业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深知,绿色是大自然最美丽的底色,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为了给朱集镇增添更多的绿色,他不辞辛劳,奔波在朱集镇的田间地头、河道沟渠。
三十年前,做为平原农业乡镇,朱集镇的林业资源并不丰富,生态环境也较为脆弱,刘书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一现状,于是,他开始在工作之余四处奔波,学习先进的林业技术和经验,积极引进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质树种,他通过调研得知,唐、白滩涂村组有种植梨树、桃树的传统,于是引进优质梨苗成为了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举措。
当时,沿河潘湾、罗庄、朱集、潘湾等村的果农主要种植传统的梨树品种,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效益不高,刘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过多方考察和研究,决定引进优质梨苗,帮助果农提高收入,他联系上级主管部门,多次前往外地的种苗基地,挑选品质优良、抗病性强的梨苗,并邀请专家为果农进行技术培训,指导他们如何科学种植和管理梨树。
在刘书有的努力下,优质梨苗不断在朱集镇落地生根,经过数十年的试种、改良、精心培育,以翠玉、翠冠等品种为代表的新一代梨树在下湾村开始挂果,果实个头适中、口感好、甜度高,深受市场欢迎,果农们的收入也因此大幅提高,梨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朱集镇因此也成为远近闻名的“鄂北梨乡”,赏梨花、摘梨果让朱集镇成为誉满襄阳十里八乡的“农旅胜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朱集镇成为湖北省“四好公路”建设试点乡镇,刘书有深知,“四好公路”不仅是乡村的交通要道,更是展示乡村形象的重要窗口,为了打造“畅、安、舒、美”的公路通行环境,他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组织人员对朱集镇的乡村公路进行绿化提升。
在绿化过程中,刘书有根据不同路段的特点和需求,精心选择绿化树种,“四好公路”建设到哪里,刘书有的绿化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在连接外界的主干道的翟双路、上三线(上陈到三合)、马黄路(马套到黄岗)栽上了香樟、栾树、红叶石楠、广玉兰,树间种上了月季、紫薇、桂花绵延42公里,一路上四季常青,花香扑鼻;在离居民较近的光彩大道、王翟路(王岗至翟湾)栽上女贞、国槐等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间作种植了紫薇、桂花、月季、香樟等花木;同时,他还注重加强后期管护,定期组织人员对苗木进行浇水、施肥、修剪,确保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
如今,朱集镇的乡村公路两旁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成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还为村民提供了一个舒适、宜人的出行环境,同时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在推进国土绿化工作的过程中,刘书有还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注重将林业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展林业产业、加强生态保护等措施,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每年春季,刘书有还提前拉回树苗,组织村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增加村庄的绿化覆盖率,改善村庄的生态环境;他还引导村民利用庭院空间,种植花卉、果树等,打造美丽庭院,让村庄变得更加美丽宜居,推动林业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在雷庄、下湾、潘湾等村开发了一些以森林观光、休闲采摘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来源。
为了朱集镇的林业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刘书有还在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经常组织代碑、马沟等森林覆盖较高的村组干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张贴标语等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森林防火知识,让森林防火意识深入人心,同时加强巡查监管,建立健全森林防火责任制,加强对重点林区、重点时段的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他每年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森林资源进行监测,一旦发现病虫害,立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止病虫害的扩散蔓延,同时他邀请专家为村民举办病虫害防治培训班,传授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经验,让村民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
30年的坚守,30年的付出,刘书有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朱集镇增添了一片片绿色,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得到了朱集镇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他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林业工作者”“先进个人”“优秀人大代表”等荣誉称号。
作为朱集镇历任五届的人大代表,刘书有常说:“人民选我做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我要比常人更加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教诲,为朱集镇的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让朱集镇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