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线的“民情雷达” ——记江苏省江阴市人大代表朱红霞
作者:吴茵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28
江苏省江阴市第十八届人大代表、江阴高新区山观实验小学教师朱红霞自1994年走上教育岗位以来,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使命,以使命担当在代表履职中书写着动人篇章。
朱红霞时常深入教师、学生、家长群体中,倾听他们的呼声和诉求,并积极为他们发声,当好“代言人”,3年间累计搜集社情民意20多条。在江阴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她提出《关于在全市各中小学幼儿园加快推进家长驿站建设的建议》,呼吁全方位提升教育便民服务品质,让更多家长享受到家长驿站这一民生实事带来的幸福体验,使“等待”更有温度。该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办理情况成效显著,在“代表建议督办月”中被江阴电视台《江阴新闻》栏目进行了专项报道。
闭会期间,朱红霞化身“民情雷达”,聚焦民生痛点精准发力:针对老旧小区改造提出“微更新”方案,推动山观新村口袋公园等3项民生工程落地;着眼教育痛点,提交《关于对临代教师进行统筹管理建议》,促成高新区建立临聘教师人才库;关注城市治理,提出的垃圾分类“三化”建议被政府相关部门采纳。3年来 8件建议的100%办结率,见证着这位“代言人”的履职实效。在文化传承领域,朱红霞创造性开辟“第二履职阵地”。多年来,朱红霞积极发挥自身职业优势,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积极投入山观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我家孩子不会江阴话,他们的下一代更不会讲,如此经过几代人就没有多少人会讲江阴话了。”“建议学校开设方言课。”……朱红霞在接待群众时听到很多类似的反映,她感到十分忧心,于是牵头发起“萌娃说乡音”志愿服务项目。从开始一个方言词汇、一首江阴童谣的散点教学,到现在的主题式推进,用社区小课堂与自然大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小朋友在老故事、老闲话、老物件、老手艺、老歌谣中学习乡音。她见证了一批批孩子的成长,深深地感到地方文化、城市精神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影响。她先后提出《关于编写<江阴城市精神少儿读本>并在校园推广使用的建议》《关于建设和改进社区(乡村)博物馆的建议》等多件建议。
身为教育工作者,朱红霞更加关注辖区的教育现状,听取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为孩子的幸福成长和家庭、社区的和谐美好尽心尽职。她先后开展关于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后服务、家校社协同育人等项目的调研,及时撰写调研报告。
朱红霞坚信,只有赋予爱心,才能培养出善学、乐学的学生。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这一理念,不管在教学中还是在代表履职中,她都以满腔的热情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朱红霞表示,今后将担好“双重责任”,持续为教育事业和代表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