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主任笔谈>

关于代表联系群众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薛暖新 编辑:郭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5-08

薛暖新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密切联系群众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要求。随着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提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平台建设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如何通过有效的平台建设,增强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成为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开展代表工作的重要课题。

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充分发挥人大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中的带头作用。“人大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代表履职网络平台等是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和为人民服务的重要阵地,能够将群众的民情民意转化为意见建议,将代表的履职热情转化为为民代言的价值追求。新修改的代表法新增了“建立健全代表履职网络平台”等保障代表履职的新规定,为搭建代表学习履职和联系群众的平台提供了法治保障和发展方向。因此,建好用好代表联系群众平台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重要平台和有力载体。

平台建设的发展现状

平台建设更加体系化:从“小平台”到“大阵地”。近年来,各地人大及其常委会持续加强“人大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各类代表联系群众平台的功能整合和体系建设,提出构建“中心—节点—末梢”网格化体系的联络平台建设路径。以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人大常委会为例,以街道人大代表之家为“中心”,发挥服务保障、桥梁纽带作用;以各类人大代表工作站为“节点”,统筹全区各级人大代表资源;以人大代表工作室为“延伸”,拓展联系群众工作触角;以人大代表联络点为“末梢”,实现联系功能走近群众身边。

平台建设更加特色化:从“广撒网”到“精聚焦”。近年来,为破解工作人员少、专业力量不足等问题,各地人大及其常委会立足人大代表资源集聚的优势,探索将代表联系群众平台功能进一步细化,针对特定议题,例如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设立专业化的联系平台,组织专业领域的人大代表围绕这些主题开展联系活动,听取专业人士和群众意见,对某一领域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形成更有针对性的议案和建议。

平台建设更加便捷化:从“有实体”到“无定形”。近年来,各地人大及其常委会更加注重细处着手、实处发力,把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平台作为最贴近群众的窗口,平台建设从注重“高大上”逐步走向注重“接地气”,从“最后一公里”逐步走向“最后一米”,力求把联系平台有效嵌入基层治理体系,打造“有形”站点,促进“无形”服务,实现了有形与无形的有机互促、良性循环。例如,城阳区人大常委会创新推广“便捷版”代表联系点,不拘泥于形式,没有固定样板,以一个意见箱、一处联系牌、一张二维码等形式,让联系功能无形融入口袋公园、绿茵廊道等群众身边的空间,做到只要群众所需,哪里都可以成为代表联络点。

平台建设的未来展望

民主的主体要“全”,渠道要向多元化、一体化发展。将全体人民都纳入民主过程,特别注重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参与渠道的问题。这要求地方人大常委会在平台建设上更加强化跨平台整合,既定期“坐堂接诊”,又主动“出门问诊”,“站内”与“站外”相结合,“固定”与“流动”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自有平台”与“社交媒体”相结合,实现不同沟通平台间的无缝对接,让群众能在任何一个平台上都能找到人大代表。

参与的内容要“全”,服务要向个性化、定制化发展。让人民群众尽可能参与国家政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公共事务,大到国家产业的布局,小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都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这要求地方人大常委会在平台建设上立足代表联系对象多元、需求多元的特点,继续探索专业化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尽可能多地让专业化平台覆盖经济发展最前沿、社会治理小单元和人民群众生活圈,同时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升平台的智能化水平,让人大代表同群众之间的互动更加全面、更加有效,及时汇集和反映社情民意,推动各类问题的实质性解决。

覆盖的范围要“全”,联系要向身边化、及时化发展。目前,人民群众遇到急难愁盼问题“找代表”的意愿和习惯还在养成、形成的初步阶段,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平台尽管越来越方便、快捷、有效,但群众参与度低等问题仍然存在。这要求地方人大在平台建设上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无论是“家站室点”还是数字平台,都应该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去,树立“处处都是联络站点、时时都能联系代表、事事都有落实回应”的建设理念,让联系平台逐渐、广泛地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政治活动的开展过程之中,提高群众知晓度、参与度。

联系的流程要“全”,保障要向常态化、实效化发展。既要重视联系的过程,也要重视联系后的治理,形成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程序上的闭环。这要求地方人大常委会在平台建设上不断健全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保障和激励制度,树立“代表提了不白提、群众说了不白说”的建设理念,建立明确时限的分级处理制度,探索设立保障群众诉求解决的专项资金,让民意诉求真正有专门的平台倾诉、有专业的代表倾听、有专项的资金兜底,在助推群众事项解决的过程中赢得群众的信任,让代表联系群众平台成为更科学、合理,更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