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记
作者:蔷 韵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6-27
周末晨起跑完5公里,雨后的天气凉爽,我突发奇想:不如去骑行?
我给车胎充了气,简单收拾了一下,背包里装了一瓶水、一本《共享自然》、一把伞,车后座捆了一张防潮垫,打算到达黄河滩后,铺在地上读书。
一路往南穿过108国道,再向南200米,上城南汾河公路。往东迎着朝阳,是顺风;往西背着朝阳,是逆风。因为早先的目标是黄河滩,我选择了逆风向西。
汾河公路是2023年新修的一条防洪堤坝公路。坝南就是山西的母亲河——汾河。此时,河水清浅,缓缓向西流去,仿佛一位温顺的少女。河岸边,抽水机“突突突”地从汾河抽水,那是农民在灌溉麦田。正是小麦灌浆期,水对小麦的丰收至关重要。汾河就是这样灌溉了忻州、太原、吕梁、晋中、临汾、运城6市40多个县市的农田。沿路两边种了各种树与花草,既起到护坡的作用,又起到美化的作用。树是黄金榆与红叶李,仲春花开时节,一路红叶李粉色花朵蜿蜒盛开,仿若仙侠剧中美轮美奂的布景。此时,花朵已谢,雨后的红叶李发出紫红的光亮。护坡南面的苜蓿花开了细碎的深紫色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煞是好看!坝底是大片大片的金鸡菊,金黄色花朵在阳光下耀眼夺目。
刚上坝,一架硕大的无人机从头顶飞过,展臂两米多。
护坝公路顺着河道修筑,一路蜿蜒曲折向西南延伸。
突然,两棵树映入眼帘。
河道北岸,平坦宽大的河道上,高高耸起两堆土丘,土丘上耸立着两棵高大的树木,相隔十来米,树干粗大,树冠呈漂亮的圆形。我下到河道,穿过杂草丛,走近河岸边,爬上一米多高的土丘。
眼前的大树与远看截然不同。
一棵完好无损;另一棵远看完整的大树,树干竟从中间一劈两半,靠近河水的一半倒在河面上,仅剩一根手指粗的树干与主树干相连,而倒地的树干上依然郁郁葱葱,生发出根根粗壮的枝条,像是躺倒的一棵树。主树干需两个人才能围拢,从坝上看,只能看到主树干的完好的一面。树皮粗糙干裂,根系粗大盘根错节,裸露在土丘之外,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
仔细看叶子,像是柳树,并非城市公园中的垂柳,而是枝条向上——哦,是旱柳!
在树下,我伫立良久。它是被雷劈成这样的吗?
这两棵树何以高出河道一米有余?多少次洪水肆虐,冲刷走大量泥沙,被河水冲刷过的河道越来越低,两棵旱柳的粗壮根系紧紧抓着土壤,使它们存活下来。
它们究竟站在这里多少年?经历过多少次洪水冲刷,经历过多少次狂风暴雨,经历过多少次电闪雷鸣?这棵满身疮痍的老树,依旧以鲜活姿态示人,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再次深深震撼到我。
一路很少遇到车辆,过了小梁骑至万荣境内。路边停放一辆面包车,后门敞开,内无车座,车内装了各种仪器装备,主驾驶坐了一名司机。车厢内一名工作人员席地而坐,面对一台电脑正在埋头工作。攀谈之后得知,他们是山西省水利厅合作单位,在用无人机拍摄监测汾河生态环境,监测是否有污水流入汾河,导致河水污染。
哦,之前遇到的无人机是他们的。
山西省“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将黄河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此时,道路两边树木蓊郁,鲜花盛开,红玫瑰造型呈球形与心形,火红的石榴花开得正艳,仿佛在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芦荻的白色羽毛被风吹得倒向东边,一片片红色根茎与白色羽毛自成一景。
骑行至河津滩地,千亩小麦地、红薯地、土豆地、山药地、西瓜地连绵不断,一眼望不到头的绿色铺展开去。下了车,走进田间地头,土豆开了白色小花,西瓜还有一个月成熟。这片土地,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书写着属于它的时代篇章。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