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代表履职>

普法与履职的“双向奔赴” ——记上海市宝山区人大代表黄燕华

作者:张禾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6-27

“人大代表是法律实施的监督者、民意诉求的整合者、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作为上海市宝山区九届人大代表、上海艾克森律师事务所主任,黄燕华始终以法学知识为根基,以民生关切为导向,将法治精神贯穿于城市治理的细微处,把社会担当书写在职业生涯的扉页。从盘活低效用地到建设美丽城区、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从优化营商环境到助力青少年法治教育,黄燕华的履职足迹既有“硬核”法律支撑,又饱含民生温度,用行动诠释了人大代表“法治维护”“民意代言”“社会担当”的深刻内涵。

让规则成为发展的底色

法律是破解城市治理难题的“攻坚之矛”,更是治愈城市治理顽疾的“对症之药”。作为法律人,黄燕华以专业为引,探入城市治理的各个“毛细血管”。面对历史原因造成的闲置低效用地,她在调研后提出资源闲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地权属不清、监管还有缺位”,这阻碍了产业转型步伐。

黄燕华发现,作为上海传统工业重镇,宝山承载着大量工业遗产,但也面临存量低效工业用地盘活的严峻挑战。全区现存工业用地中,部分地块因历史遗留问题激活不足:部分国有工业用地因长期租赁、权属不清、无证建筑等问题导致闲置,集体建设用地则因法律限制难以流转入市,土地资源闲置与产业转型需求的矛盾较为突出。

为此,黄燕华提出《关于盘活宝山区存量低效用地的建议》,她期望以法治化、数字化为突破口,探索存量用地盘活路径。通过大量调研掌握相关数据后,她建议建立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动态监测土地利用效能,对长期低效企业实施“法律谈判+柔性腾退”;同时在借鉴的基础上,推动集体建设用地确权流转试点,破解产权桎梏,为产业升级释放空间。

把急难愁盼写成民生答卷

外墙脱落、楼道破损、适老化设施不足……走访宝钢七村、临江三村时,居民们对小区改造的呼声颇为迫切。宝钢七村与临江三村是宝山区典型的老旧小区,房龄超30年,外墙破旧、设施老化、无障碍通道缺少等问题困扰着居民。黄燕华走访时发现,这两个小区老年人口占比极高,但有的楼道缺少扶手、有的单元门台阶高差大,适老化设施非常缺乏,居民反映曾发生过老年人因地面湿滑摔伤的情况。她牵头提出《关于推进宝山区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的建议》,回应社区居民群众的关切,推动将适老化改造纳入社区综合改造。“城市更新要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黄燕华说。

“要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黄燕华在走访中小企业时发现,有的企业存在对特定的政策理解不够准确,造成因“无心之失”被处罚的情况,需要职能部门精准帮扶企业、激发企业活力。针对这一问题,黄燕华提出《关于持续优化宝山区营商环境的建议》《关于着力打造高效便捷营商环境新高地的建议》,建议建立协同监管、精准监管、柔性监管的“三监管”机制;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法律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设计定制化的法律服务方案;并加强政策宣传与解读,促进政策全面执行落地,以促进营商环境的提升。

从老旧小区的“一步一阶”到企业的“一企一策”,黄燕华以法律人的理性与人大代表的担当,将民意诉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政策。

以法律为舟 以民意为帆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宝山人,黄燕华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情感,她是以法辅助基层治理的“能工巧匠”。在共富三居基层治理实践中,业委会选举因程序违规引发争议。黄燕华介入后,逐条解读《物业管理条例》,指导业主依法重选,并推动建立“三驾马车”联席会议制度。这一案例以社区网格为最小治理单元,通过普法宣传、法律赋能和规范协同机制,不仅解决了共富三居的具体矛盾,也为基层治理法治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践路径。

从律所负责人到人大代表,黄燕华始终以法律为舟,以民意为帆,在宝山这片热土上书写担当。她的故事,是法治精神与民生关切的融合,更是新时代人大代表履职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