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县乡人大>

“人大监督+公益诉讼检察监督”创新联动的章贡实践

作者:孙小兰 罗冬梅 编辑:刘晶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6-30

公益诉讼检察制度,作为党领导下以法治方式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制度创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围绕城市主城区定位,聚焦突出共性问题,江西赣州章贡区人大常委会联合章贡区人民检察院,积极探索“人大监督+公益诉讼检察监督”联动模式,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共同发力,着力构建“民意收集—民主监督—公益守护”的全过程闭环,为新时代公益保护注入充沛民主动能。

注重搭建平台,优化组织架构,夯实联动根基

建立联席会商制度,凝聚监督合力。常态化落实季度联席会议制度,该院公益诉讼部门定期与区人大相关职能工委共同研判区域公益保护形势,协同破解监督难题。针对公益保护中的部门职责交叉、整改滞后等痛点,该院主动提请在联席会议上共商共督,推动形成协同监督闭环。如在办理赣江污水直排案中,面对部门推诿、整改进展缓慢的情形,区人大常委会牵头组织专题会商,协调环保、水利等部门及专家制定“溯源治理+生态修复”方案,最终推动问题彻底整改,助力赣江源头“三江口”水域河畅水清,该案获评江西省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融合基层站点功能,畅通民意诉求。依托全区26个社区人大代表联络家站,同步设立公益诉讼联络点,打造“一站双功能”阵地。人大代表结合每月的“选民接待日”和线上“马上扫”社情民意收集平台收集线索百余条。推动完善代表履职积分制度,将参与公益诉讼活动纳入积分管理,进一步激发人大代表履职动能。2024年,根据联络家站反映的社区食堂食品安全隐患线索,该院迅速立案并推动全区开展老年助餐服务单位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对排查出的50余条问题逐条整改,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7份,责令停止经营2家,督促5家社区食堂办理了食品经营许可证,37名从业人员办理健康证,增设各类消防器材100余件。

组建专项联动力量,攻坚重点难题。围绕生态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妇女权益保护等重点领域存在的专业性强等难题,组建由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大代表、行业专家、“益”心为公志愿者与公益诉讼检察官组成专项联动工作组,对重点领域的重点案件开展联合调研、联合督办。如该院在办理群众投诉强烈的夜间噪声污染案件中,由工作组中的声学专业代表利用专业设备对商家超标准排放噪声进行监测,“益”心为公志愿者实地走访,综合各方力量推动城市管理部门纠治噪声扰民300余起,促成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投入600余万元用于市中心城区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夜间安宁权,该案获评赣州市“检护民生”典型案例。

注重双向监督理念创新,优化协同工作机制

畅通线索双向移送,整合监督资源。打破信息壁垒,建立常态化线索双向移送反馈机制,“人大代表收集公益诉讼线索-检察机关办理-整改成效反馈人大”、“检察机关发现人大监督线索-移送人大-监督议题转化”双向闭环,实现监督效能叠加。一方面,人大代表将履职中收集的公益诉讼线索移送至该院办理。如人大代表移送的耕地流失、污染线索,通过公益诉讼检察监督,助力100余亩耕地实现“复耕复绿”,推动出台《章贡区农用薄膜管理使用回收工作方案》,建立地膜残留检测站15个,实现回收废旧农膜10余吨。推动全区建立农用薄膜使用回收标准,设立固定回收站和监测哨点。另一方面,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线索反馈至人大,如该院在办理全市首例未成年人文身侵权案件中,将发现的文身行业监管空白问题向人大反馈,人大常委会将此作为监督议题,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上报立法建议1条,实现个案整改向行业治理延伸的高效监督格局。

促进建议衔接转化,深化治理成效。积极落实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机制,推动监督效能向治理纵深延伸,如该院将人大代表反映的外来入侵物种防治意见建议转化为公益诉讼案件线索,进行案件化办理,先后立案松材线虫病、福寿螺、红火蚁等外来入侵物种防治行政公益诉讼类案,向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20份,推动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处置”全流程防控体系。人大代表根据该院就“夜市”餐饮油烟污染问题制发的检察建议,结合调研走访掌握到的实际情况,形成《关于督促排放餐饮油烟的流动摊贩安装油烟净化设施的建议》。2021年至2025年,该院运用“人大代表监督+公益诉讼监督”模式实现检察建议与人大代表建议双向衔接转化24件。

搭建数据共享平台,赋能精准监督。依托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与检察公益诉讼办案平台,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通过数据共享与协同研判,实现监督线索互推、问题共商、整改联动,切实提升重点领域监督治理效能。落实检察建议工作报告制度和公益诉讼工作报告制度,定期将检察建议工作、公益诉讼案件办理情况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如该院通过人大系统数据共享,发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里镇窑址群保护不到位的情形,推动相关部门开展专项保护,推进申报窑址保护规划进程,案件办理过程中,及时将有关情况向人大常委会报告,进一步压实整改单位责任,确保整改工作取得实效。

注重人大代表全过程参与,创新办案流程

构建“网格式”线索收集,拓宽案件线索来源。为充分借助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广泛、专业履职能力强的优势,破解公益诉讼线索发现难问题,该院推动建立人大代表兼任公益诉讼观察员制度,依托代表联络站构建网格式线索排查体系,精准发现公益诉讼线索。人大代表将视察、调研及日常履职中发现的公益诉讼线索通过专属联络通道第一时间移交检察机关。自2021年,该院累计接收观察员移送线索23条。以该案办理的督促公共场所规范母婴室设施建设案为例,人大代表作为公益诉讼观察员,充分运用章贡区网格化精细管理模式,组建专项排查小组深入各商超、医院,通过全面排查精准定位问题,系统梳理形成《母婴室建设管理不规范线索台账》移送检察机关。该线索成功转化为公益诉讼案件,推动全区母婴室升级改造,助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群众关于母婴室投诉量大幅下降,实现公益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推行“嵌入式”联合调查,叠加人大监督效能。建立“代表+检察官”协同办案机制,在办理社会关注度高、专业性强案件时,该院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人大代表深度参与调查。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餐饮商家违规收取茶位费、包厢费问题展开调查中,邀请辖区餐饮行业人大代表参与案件调查,共同走访餐饮商户、消费者,通过消费体验、票据核查等方式固定证据,发现商户存在未公示收费项目、违规收取茶位费、包厢费等已成为餐饮行业潜规则,规范餐饮收费对于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意义重大,联合调查形成完整证据链后,该院向市场监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推动开展全区餐饮收费专项整治,餐饮行业违规收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该案获评赣州市2023年度十大消费者维权典型案例。

实施“穿透式”动态监督,保障整改落地见效。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对涉及多部门、职责不清、整改难度大的案件,邀请人大代表参与案件整改落实督促,如在办理月子中心违规经营案中,由于法律规定职责不清晰,多个部门在整改过程中存在进展缓慢的问题,邀请人大代表对相关部门检察建议整改落实情况跟进监督,通过召开协调会、定期通报整改进展、指定整改牵头部门,压实被监督行政机关整改责任,最终有关问题全面落实整改到位,推动辖区母婴护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该案被写入最高检《公益诉讼工作白皮书》。

创建“沉浸式”整改评议,实现监督闭环管理。对已发出的检察建议,注重加强跟进监督,邀请人大代表对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确保问题整改到位、案件办理取得实效。如在办理督促履行松材线虫病防治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案中,邀请省人大公益诉讼地方立法专题调研组到案涉现场实地调研,感受公益诉讼履职成效,观摩案件整改评估听证会,保证了整改工作全面彻底,相关经验做法被国家林草局拍摄宣传片,该案获评江西省公益诉讼检察典型案例。

章贡实践表明,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紧密联动人大代表,是公益诉讼检察发挥制度效能、践行司法为民的关键。公益诉讼作为维护公益的法治利器,其生命力在于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坚实保障下,章贡区通过深化“人大监督+检察监督”联动,畅通了民意表达,凝聚了监督合力,提升了治理效能,为以高质量公益诉讼检察服务区域发展、守护人民美好生活探索了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