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代表工作>

“如我+”行动书写民生答卷 定南县人大常委会发挥代表作用推动57件民生诉求落地见效

作者:龙跃翔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02

盛夏时节,赣南大地涌动着为民服务的暖流。在江西省定南县政务服务中心,一场特殊的沉浸式体验悄然进行——县人大代表以群众身份排队、填表、咨询,亲身感受办事流程中的“梗阻”。当代表体验手记摆上部门案头,一句句“如果我是办事群众……”的追问,成为定南县人大常委会开展“如我+”行动最有力的起笔。

行动开展以来,定南县人大常委会紧扣“如我在办、将心比心”核心理念,组织代表深入一线转换角色、感知痛点,推动57件民生诉求落地见效,将一条条沉甸甸的“诉求清单”转化为暖融融的“幸福账单”。

变“坐等上门”为“主动问需”

人大代表的身影,活跃在民情汇聚的第一线。创新的圩日接待机制,提前发布公告,主动询问群众需求,像磁石般吸引着民情民意。每逢圩日,天九镇代表联络站便成了最热闹的民情“集散地”。“风雨亭附近手机信号时断时续,打个电话真着急!”“黄塘村通组公路塌方,有安全隐患!”……天九镇人大负责人谢志国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群众的“心头事”。谢志国深感,要主动出击才能获得更加原汁原味的民情民意。于是,镇人大组织代表开展大走访活动,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以“如我在诉”的责任感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5条,条条关乎出行、教育、医疗、产业等民生基础。

不仅在天九镇,当多位老人反映办理领取养老金待遇“手续繁”时,代表们没有止步于记录,而是化身办事员,陪同老人前往政务中心全程体验。从取号排队到窗口咨询,代表们亲历每一个环节,精准“揪”出关键堵点。从“群众跑”到“代表跑”“数据跑”,改变的不仅是工作方式,更是直抵人心的温度。

改“文来文往”为“现场解题”

面对群众反映的痛点堵点,代表们以“角色互换”破冰,用“联动攻坚”开路,推动问题解决驶入快车道。“现在,请您坐我的审批席,我来当办事群众!”一场别开生面的“如我+”专题协调会上,角色互换正火热进行……

企业主张某坐到审批人员的位置,面对自己公司那厚厚的一沓材料,眉头紧锁:“跑两趟?材料这么多,真是让人头大!”坐在“办事席”的审批工作人员脸上微红,当即表示:“我们马上梳理合并材料,争取只跑一次!”在定南,这样的双向换位推演已开展多场,有力推动高频事项流程简化办理。群众反馈:“材料薄了,跑腿少了,心气顺了!”

城市治理的“顽疾”需要精准“手术刀”。定南县龙亭路曾是群众口中的“肠梗阻”,高峰时段车流交织、人车争道,群众反映强烈。代表们没有坐在办公室听汇报,而是分时段化身“早高峰上班族”和“晚高峰接娃家长”,通过驾车、骑行、步行等方式体验拥堵之苦。之后,代表们与交警队、城管等部门负责人,实地勘察车流轨迹、人流通行量,分析信号灯配时合理性,商讨协同解决方案……很快,一组组智能交通信号灯拔地而起,辅以清晰的标识标线和优化后的通行规则,昔日的“堵心路”变得井然有序。

化“解决一事”为“规范一类”

破解个案只是起点,推动治理创新、能力提升,方能行稳致远。定南县政务服务中心升级后的“办不成事”窗口秩序井然,工作人员耐心倾听、详细记录,协调解决群众的“疑难杂症”,这源于代表们对“审批难”案例的深度剖析。通过梳理共性堵点、剖析制度特点,代表们提出了设立升级版的专门窗口,建立首问负责和联席会商机制等针对性建议。县人大代表徐利民深有感触,“从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才是人大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所在。”

履职能力的根基离不开一线的淬炼。李桂祥代表传授了俯身听牢骚、换位听弦音、辩证听根由的“三听真经”,引发了代表们的强烈共鸣。张志军代表结合参与的“龙亭路治堵”的经历,总结出诉求回应“三步工作法”,从倾听确认到联动破题再到反馈评估,形成清晰闭环。

“如我+”行动开展以来,代表们提出的建议针对性更强、操作性更高,落实率显著提升。“坐在群众的板凳上,才能写出沾泥土、带露珠的好建议”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初心如磐,步履不停。“如我+”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内化为履职为民的鲜明底色。当群众不再为办事奔波,当企业体验到审批的便捷,当龙亭路重现畅通,代表们收获的不仅是群众的笑容,更是对“人大代表”四个字的深刻体悟。定南县人大常委会用“如我+”行动诠释了最好的履职在现场,最实的担当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