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代表履职>

为守护群众健康插上“科技翅膀” ——记内蒙古自治区人大代表张凯

作者:李晔茹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02

六月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草原,天高云淡、清风阵阵。在乌兰察布市第二人民医院骨外科明亮的病房里,一位老年人正扶着助行器缓慢行走,脸上洋溢着重获康复新生的喜悦。就在不久前,严重的腰椎问题曾一度让这位老人濒临瘫痪。

“是张大夫用新技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老人口中的“张大夫”,正是俯身细心为他检查的医生——内蒙古自治区人大代表、乌兰察布市第二医院骨外科主任医师张凯。

在群众的眼里,他是妙手仁心的“草原好医师”,是勇攀高峰的“科技先锋”,更是心系万家灯火的人大代表,他十年如一日奋战在临床一线,先后接诊患者近万人,实施手术3000余例,成功率达100%。办公室里挂满的锦旗,诉说着患者们的由衷赞誉,也见证着他运用科技造福百姓的初心。

2013年7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外科专业毕业的张凯,毅然跟随导师留在了内蒙古大草原,在乌兰察布这块热土上开启了他的行医之路。从此,乌兰察布不仅成为他履职尽责的温情“福地”,更成为他由衷挚爱的“第二故乡”。

身份的转变,意味着责任的升华。从硕士研究生到主任医师,再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好医师”“草原英才”、内蒙古自治区人大代表,张凯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扎实。当选为自治区人大代表后,张凯深知责任重大,他坦言:“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个身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将代表履职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积极投身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代表调研、专题视察等活动,敏锐地将日常诊疗中的观察感悟、患者反映的痛点以及自身在引进推广先进医疗技术中遇到的瓶颈,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度分析,转化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务实建议。

根据平时的临床管理经验和患者反馈,张凯深刻认识到传统住院诊疗流程存在“效率瓶颈”。经过深入的专题调研,他提出了《关于住院患者模块化治疗管理的建议》。该建议旨在通过建立标准化的诊疗模块库,结合患者个体差异进行灵活组合,实现诊疗流程的规范化和个性化统一。

在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建议从“纸面”到“地面”,不仅推动大幅减少了医院重复诊疗工作,缩短了患者术前等待和术后康复周期,更显著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患者的就医体验。在接诊大量因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的老年患者时,张凯深感疾病预防比治疗更有效果,他系统分析了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数据及防治现状,再次在自治区人代会期间提出了《关于降低老年骨质疏松症(骨折)发生的建议》。在建议中,张凯呼吁有关部门加强骨密度筛查普及、健康宣教力度,推动了抗骨质疏松药物更广泛地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探索建立了老年骨折高风险人群的健康管理档案,真正将守护“银发群体”的健康防线前移,努力减少老年人骨折的发生率,减轻患者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

当选人大代表后,张凯对“科技赋能医疗技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广的视野。他意识到,推动前沿医疗技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普及,是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解决群众“看病难”“康复难”的关键一环。目前,他正积极致力于“干细胞诱导分化治疗骨性关节炎”的研究应用,并推动医院打造百级层流数字化手术室,为新技术落地做准备。张凯还准备根据研究成果继续建言献策,为科技赋能医疗事业“鼓与呼”。“这些努力,不仅是为了科室发展,更是为了未来能在更大范围内惠及骨关节病患者群体,履行作为人大代表推动健康事业进步的承诺。”张凯表示。

张凯的履职视野不仅聚焦当下痛点,更放眼于未来。履职过程中,他关注如何将3D打印技术在自治区基层医院推广,建议有关部门普及相关技术,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精准医疗;他思考如何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他关切罕见病、大病患者的社会保障政策,为完善相关政策建言献策……这些领域,正逐渐成为张凯未来履职建言的发力点。

张凯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一名基层人大代表如何将专业优势转化为履职效能,用实际行动守护人民健康,为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在建设健康内蒙古、健康中国的征程上,张凯和他的同仁们,正以科技与爱为双翼,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