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人大:以高质量调查研究 助力“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
作者: 编辑:林娜 来源:“江苏人大发布”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07-02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对地方人大而言,深入一线的调查研究不仅是履行监督职能的基础,更是推动科学决策、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抓手。近年来,宿迁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服务大局的“金钥匙”,以“解剖麻雀”的精准和“钉钉子”的韧劲,为高质量推进“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锚定中心大局
把准生态建设的“宿迁脉搏”
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是省委赋予宿迁的时代使命。面对这一重大命题,宿迁市人大常委会主动将履职坐标锚定市委中心工作,于2025年初制定《推动“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两年工作方案》,并明确“监督推动、法治保障、决定导向”三大职能定位。
“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涉及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度,必须摸清底数、找准症结。”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冯岩在部署调研工作时强调。为此,市人大常委会成立由分管副主任牵头,办公室、环资城建工委、财经工委等参与的专题调研组,历经两个月时间,形成了“1+5”专题调研报告。即1个总报告聚焦全局性战略问题,5个分报告直指污染防治、新能源产业发展、制造业低碳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生物多样性体系建设等关键领域。这种系统性布局,既呼应了市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线,更彰显了人大服务大局的精准站位。
创新方式方法
以“深实细准”破解发展梗阻
调查研究的质效直接关系到人大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宿迁市人大常委会着力在“深”度挖掘、“实”地勘察、“细”致分析、“准”确把脉上下真功夫、硬功夫,打出组合拳,有效破除信息壁垒,精准定位发展的堵点淤点难点。
一方面,邀请生态环境、能源经济等领域专家加入调研组,运用SWOT模型对“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进行战略矩阵分析,精准识别出协同联动机制缺失、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循环利用水平偏低等劣势和矛盾。另一方面,扎实开展一线走访,先后走访座谈企业86家,踏勘项目现场52处,发放问卷1200余份。在新能源产业调研中,发现光伏企业因价格战普遍亏损,据此提出“分类开展深度调研”“探索绿电强制消费机制”等对策。
此外,注重数据深度挖掘和对比,通过对比苏北五市PM2.5浓度表,锁定黄河故道沙质土扬尘、工业围城布局等症结,建议“覆盖粘性土固沙”“建设清风廊道”。对于跨区域、跨部门的复杂问题,如骆马湖氮磷超标,主动联合水利、环保部门协同溯源,发现上游汛期客水污染输入风险,推动建立上下游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一份份沾泥土、带露珠的调研报告,成为人大监督的“硬核底牌”。
转化调研成果
从“纸上建议”到“地上实践”
调查研究的生命力在于成果转化。宿迁市人大常委会构建“专报直通+决定引领+跟踪问效”的全链条机制,推动关键调研发现直达决策核心,并通过闭环监督确保落实落地。
两期《监督专报》直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提出的“进一步强化扬尘管控,探索建立全覆盖污水收集和一体化污水运维机制,探索建立高耗能企业可再生能源强制消费机制和新上项目可再生能源承诺消费机制,试点碳金融+供应链模式”等建议,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这种专报直达决策层的方式,有利于大幅提升人大监督建议的时效性和靶向性,为重大、紧迫问题的解决铺设了高效的“绿色通道”,有力彰显了人大监督在推动科学决策、服务发展大局中的关键作用,显著提升了人大工作的权威性和治理效能。
6月25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决定》,将调研核心成果转化为法治意志。《决定》明确“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城市魅力空间格局”等实施路径,并吸收循环经济发展分报告建议,提出“试点近零碳产业园”“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融合”。
“《决定》的出台,从根本上将生态大公园建设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提升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地方性法规意志,为各项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和刚性遵循。”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工委主任张宜球说。 这不仅有效避免了“规划墙上挂、落实靠自发”的困境,更确保了调研揭示的关键问题和提出的创新方案能够一抓到底、行稳致远,真正实现了从“精准把脉”到“法治护航”的跃升。
从SWOT战略矩阵到“1+5”调研体系,从监督专报的精准把脉到人大决定的刚性护航,市人大常委会以调查研究为纽带,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正如参加调研的人大代表所言:“脚底沾满泥土,心中才有底气。只有把问题挖深研透,人大的监督才能帮到点子上、督在关键处!”在助力“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的重要使命中,宿迁人大正以“调”破题、以“研”开路,书写着新时代人大履职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