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梅:把脚印留在街巷阡陌 让建议写满民生关切
作者: 编辑:崔斌 来源: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人大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7-03
我是上海市闵行区第五届、六届、七届的人大代表杨玉梅,作为一名连任三届的区人大代表,我始终深知,人大代表的身份绝非荣誉勋章,而是群众家门口随时可拨的“服务热线”。这些年,走街串巷倾听的家长里短,办公室里记录诉求的厚厚笔记本,以及与职能部门反复沟通时磨破嘴皮的坚持,都让我愈发坚定一个信念:当代表,就要将双脚深深扎进基层,把心牢牢系在老百姓的冷暖上。
“问题清单”映照万家灯火
每次踏入选民接待室,总会有选民紧紧拉着我的手,急切地说:“杨书记,这事儿你可得帮我们反映反映……”多年来,我俨然成了社区的“移动民意箱”。
花王路曾是一条宁静的乡间小道,2017年年底嘉闵高架通车后,它瞬间变成了车水马龙的“主干道”。绿化隔离带遮挡视线,人车混行,险象环生。我在2018年的人代会上提出了“关于解决花王路绿化隔离带安全隐患的建议”,带着多次现场调研的结果,奔走于镇、区之间。从协调修剪绿化,到加装红白杆,再到全力争取2020年道路大修,看着两车道变为三车道,机非隔离带清晰划出安全线和斑马线,居民们一句“现在过马路更安心了”,让我觉得比获得任何先进表彰都更满足。
动迁小区出租户众多,瓶装液化气如同“不定时炸弹”,安全隐患重重。我查阅到《上海市燃气管理条例》和《城镇燃气管理条例》中都对燃气使用有明确规定,针对相关条例提出了“关于尽快落实燃气统一配送服务的建议”。通过与职能部门数十次的沟通协调,如今,全镇告别“自提气”,配送员直接将气罐送到门口,租客们开心地说:“不用扛着罐子爬楼,安全又方便!”
这些年,我共提交了36件代表建议,从元松路“补丁路”大修到星俞桥扩建,无一不是从居民紧皱的眉头中“挖”出来的。我常常对自己说:“别等群众上门,要主动去‘翻’他们的烦心事,走进其他居村,和居民代表们围坐在一起,拉拉家常、聊聊天。这些看似随意的‘闲话’里,往往藏着最真实的需求。”
当代表需“磨破嘴、跑断腿”
有人问我:“提建议容易,难的是怎么让部门真正重视。”我的秘诀就三个字:盯到底。
嘉闵高架元江路下匝道车速过快,发生过多起交通事故,我深刻意识到安装电子警察的紧迫性。我先找社区民警收集数据,随后,我“拽着”市人大代表“组队”呼吁,甚至多次蹲点观察施工进度。当看到交管支队带着设计图来开居民见面会,听到司机踩刹车的声音变少了,我才真正体会到“代表”这两个字的分量。
这些年,我从最初“不好意思追问”,到如今“带着问题清单追着部门跑”,甚至学会了“跨部门联动”。比如2025年马桥镇星俞路黄泥浜桥扩建,我就“拉着”我们镇长、交通委、水务局、规资局“组团”看现场。有人笑我“太较真”,我却觉得:代表不较真,老百姓的事儿就容易“打折扣”。
社区书记与人大代表,本为一体
在元和小区,居民常说我有“双重身份”,可在我看来,这两个角色本就密不可分。我初次当选人大代表时才28岁,跟着老代表跑调研时连话都不敢说。到后来我主动向前,每一次人代会前期,我都会主动深入各个居村,与居民们促膝长谈,认真收集他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份期盼。元松路大修从六届一直延续到七届,中间无数次被告知“预算排不上”,但我每次人代会都把它“摆上桌”,甚至带着居民代表去现场“看补丁”。其实,当代表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比如燃气配送的事儿,要不是区建管委帮忙协调站点、镇人大主席背后给予支持,单靠一己之力,根本推动不了。
这些年,我最大的感受是:人大代表的履职之路,就是一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线。把脚印留在街巷阡陌,让建议写满民生关切,才能把初心稳稳刻在老百姓的口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