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点构建大网络 让全过程人民民主见实效
作者:周小斌 编辑:白丹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07
近年来,浙江省江山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改革赋能、创新驱动,以人大代表联络站点迭代升级为抓手,构建全域覆盖、多维融合、效能倍增的联络站点,持续增强联络站点活力,努力让小站点迸发大能量、发挥大作用,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多维融合
打造特色化履职矩阵
江山市人大常委会按照“阵地融合、功能集成、品牌引领”的理念,高标准、规范化全面建成以1个县级中心站为枢纽,19个乡镇(街道)和1个开发区联络站为支撑,N个特色产业和村社联络点为延伸的“1+20+N”三级架构体系。同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通过“一站点一策”的差异化建设模式,打造“一地一特色,一站一品牌”,推进联络站点与其他平台功能叠加与融合,把联络站点与基层立法联系点、民主广场等一并统筹规划,高起点谋划、协同化建设、一体化运行,把站内站外一体打通,推动代表履职阵地和群众日常生活深度融合、无缝对接,打造了碗窑乡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历程为主题的民主广场、长台镇以时间轴串联人大法治建设重大节点的民主广场、大桥镇以“宪法”为主题的民主广场、石门镇村民茶余饭后即可参与“板凳议事会”的人大议事亭、保安乡的人大文化长廊等特色联络站点,建成15分钟“民主生活圈”,让民主实践融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可观可感。
跨域延伸
构建全域化服务网络
江山市人大常委会在现有联络站点的基础上,全力拓展联络站点建设,延伸代表履职触角,实现服务产业和联系群众“零距离”覆盖。
推进联络点向产业链拓展,探索设立产业联络站点,在湖羊、机电、文旅、食用菌、蛋鸡等特色产业建立产业联络点,组建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混合编组的专业代表小组,开展“驻点问诊”,定期入驻产业联络点会商,让专业代表发挥专业特长,真正实现“产业链上建站点、专业代表解难题”。如食用菌产业联络点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技术攻关、食用菌产业园用地拓宽等难题8件。
合作共建边际区域联络点,充分利用浙闽赣三省边际交界的地缘优势,指导相关交界乡镇以“共商、共治、共享、共赢”为切入点,探索跨省跨县边界毗邻乡镇人大长效合作机制,建成廿八都人大与福建浦城、江西上饶广丰区等5个交界乡镇人大的浙闽赣三省毗邻乡镇联络点,推动大桥镇人大与浙江常山、江西玉山等4个交界乡镇人大建立江常玉“三山”边界人大联络点,并建立年度人大工作交流机制,创新“季度轮值+联合调研+联合监督”机制,促进边际乡镇人大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发力,协同解决了跨界治水、生态保护、开通跨省公交车等问题32件。
机制创新
激活常态化运行效能
江山市人大常委会全力优化提升联络站统筹保障运维机制,构建“三位一体”保障体系。资金保障上,每年安排300万元联络站专项经费,按照“基础保障+绩效奖励”机制,根据联络站代表人数和绩效评价结果,对联络站给予补贴,确保联络站常态化高效运行;人员保障上,公开招聘中心站和乡镇(街道)、开发区代表联络站共21名工作人员,专职负责联络站日常运维工作,对联络站专职人员实行年度“绩效考评+末位交流”制度,持续增强联络站点运维质效;机制保障上,持续深化推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常态化联系代表联络站、代表值班进站接待、代表集中会商、代表议案建议办理联合评价、代表述职、代表集中学习等一揽子运行机制实施,推动人大核心业务下沉,切实让联络站活动开展丰富起来、人气旺起来、资源力量集中起来,着力提升联络站的人气值和会商问题的解决率。换届以来,通过联络站会商等主题活动,推动江山猕猴桃品牌保护、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农村饮用水质量提升、城区微公园建设等400余件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落地见效。
通过系统化推进、特色化建设、数字化赋能,江山市人大常委会已建成线上线下融合、站内站外联动的代表联络站点网络。如今的代表联络站点里,村民在议事亭共话村庄规划,企业家在产业联络点对接技术专家,跨省跨县代表在联合监督中破解治理难题……这些跃动的民主实践,生动诠释着“小站点承载大民主”的实践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