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实践探索
作者:刘雪燕 编辑:白丹 来源:人民代表报 发布时间:2025-07-07
预算审查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人民群众对人大及其常委会管好政府“钱袋子”寄予厚望。近年来,云南省祥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法治思维和创新驱动,紧扣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依法、有效监督,为保障财政资金规范高效使用、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
把牢正确方向
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始终突出政治性。将党的领导贯穿于预算审查监督全过程,坚持围绕党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地方党委决策部署开展监督,确保财政资金投向与国家战略、经济发展、民生需求同频共振。自2016年祥云县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成立以来,紧盯“三保”落实、产业培植、教育医疗、生态环保、城市管理、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对预算安排、执行、调整以及决算的各环节开展专项监督,着力推动资金精准滴灌、政策有效落地,全力补齐县域交通、教育、医疗、就业、饮水、安全、生态等领域短板,让民生福祉更有温度、更具质感。这一过程中,人大常委会主动向党委请示报告重大事项,确保人大监督工作始终在党的领导下稳步推进。同时,注重加强与政府及财政、税务、发改等部门的沟通,凝聚共识,实现良性互动。
完善制度体系
夯实监督基础
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始终突出法治性。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定职责、法定范围、法定程序依法审查、依法监督。坚持以预算法、监督法、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指引,逐步健全政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四本预算”、审计及查出问题整改情况、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等制度,完善了预算联网监督、重大财税政策实施情况监督、优化营商环境监督、重大项目实施情况“三问一评”监督、民生实事全过程监督等10余项监督工作机制,建立了预算审查联系代表、预算审查咨询专家、预算编制工作常态化通报等制度机制,预算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管的制度框架逐步构建。这些制度明确了人大审议相关报告的程序和重点,规范了预算管理和审查监督行为,拓展了人大代表参与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渠道,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逐步形成程序有机衔接、监督走深走实的审查机制和工作链条。
聚焦重点领域
突出民生导向
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始终突出人民性。恪守为民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全过程监督,以“民声”促“民生”。将人代会期间代表建议较为集中的重点项目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县城交通安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农业产业化发展、物业管理、食品安全等领域的民生事项列为年度重点监督议题,邀请提出建议的人大代表参与监督,确保预算审查监督方向与代表建议、群众需求高度契合,着力解决好民生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二是全方位发力,既“问效”更“助推”。在开展专题调研、专项视察、执法检查、“三问一评”工作监督和民生实事全过程监督等工作过程中,资金保障有困难的,人大帮助协调;需要整合资源的,人大督促统筹;工作成效突出的,人大宣传报道;需要群众支持的,代表发动引导……人大监督打出“组合拳”,民生事项落实得到全方位助力。三是高质量答卷,让“民意”变“满意”。乡镇中心敬老院提质改造、县城多个路口交通隐患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道路硬化等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事项在人大助力下有效破解,交办政府的“问题清单”从“大而化之”到“精细落实”。这一系列监督举措创新,既增强了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透明度,也提升了群众认同感。
持续深化改革
提升监督质效
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始终突出持续性。按照党中央关于加强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部署要求,持续加大国有资产、政府债务、审计整改监督力度,认真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预算审查监督职权。一是科技赋能强化数智监督。搭建了“数据赋能、多方融合”的预算联网监督平台,利用系统查询、预警、分析、服务等功能,对有疑点的项目和数据进行分析函询,并通过实地调研、调阅资料等形式开展延伸审查,构建起智能监督、动态监督、常态监督与重点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项目安排科学合理。二是持续管好国有资产账本。连续6年审议全县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分年度听取审议县属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以及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林草资源管理情况专项报告,提出意见建议30余条,有力促进了国有资产规范管理、优化配置、盘活利用、保值增值。三是积极探索“人大+审计”监督。以制度精细化、报告规范化、测评常态化,推动审计监督的专业性与人大监督的权威性有机结合,推动做实审计监督“后半篇文章”。四是稳步推进政府债务监督。以专题调研、听取报告、跟踪督办等方式强化对政府债务的审查监督,重点从政府债务“借、用、管、还”等各环节加强监督,督促相关部门强化专项债券资金管理,加速专债项目实施,及时归集项目收益,按时偿还债务本息,有效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