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凉”方可消暑
作者:刘桂云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07
夏季一到,全国大多数地区平均气温偏高,人们开始过着“吹空调、食冷饮”的避暑生活。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夏天才可以过得颇为惬意。那么,距今数千年前的古人,在暑热如炊之时,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山林寻幽,夏日之趣。避暑可不是咱们现代人的专利,古人寻幽的足迹可不少。“避暑空林酌,行歌采绿薇”,山林修篁,绿荫重重,恰是夏日好去处。
自然之中,自有幽凉处。湖边、山林、洞内纳凉是较为平常的办法。明代钱塘名士高濂在其《四时幽赏录》中分享了去飞来洞避暑的经历:“灵鹫山下,岩洞玲珑,周回虚敞,指为西域飞来一小岩也。气凉石冷,入径凛然。洞中陡处,高空若堂,窄处方斗若室,俱可人行无碍顶处。三伏熏人,燎肌燔骨,坐此披襟散发,把酒放歌,俾川鸣谷应,清冷洒然,不知人世今为何月。”古代无数文人墨客都将避暑作为夏日之趣,赏荷、读书、垂钓……当朴素的避暑需求遇上文人墨客,又添雅意。风送荷香,亲水纳凉。自然之境中,幽凉处不少,但是外出避暑总免不了舟车劳顿之苦。于是,古人在居家避暑上开动脑筋。“五月芙蓉水殿凉”,风送荷香、亲水纳凉就是人间乐事。一些人家引水入户,建造凉亭、水殿。
唐代有一种临水而建的“凉屋”,或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或者利用机械将水传到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如此便可将缕缕凉气送入屋中。还有一种凉屋,设计更为完备,有文为证:霍仙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空之盘覆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凿冰用冰,降温妙招。在《红楼梦》中,曾出现过如玫瑰露、木樨露、酸梅汤、凉茶等不少令人垂涎的夏日冰饮。实际上,古人的用冰历史由来已久。《诗经》中就有关于凿冰、藏冰的记录:“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意思是说在十二月凿冰,一月藏冰于冰窖。古代夏日的冰块非常珍贵,基本为达官贵人独有。冰块置于室内,如“原始空调”般散发凉气,降温消暑。还有一些冰块被制作成各式冰点,唐代的酥山便是如此。“酥”是一种乳制品,做法是先将“酥”加热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软的状态,然后向盘子一类的器皿上滴淋,淋出山峦造型,最后放到冰窖里冷冻,成品是一种颇有现代冰激凌之感的食物。
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了两宋时期,一些商户也建造了自己的小规模冰窖,并制作出各种冰食。有人将牛乳之类的食物加工后冰镇,很受欢迎。在《东京梦华录》中,吃冰走入寻常百姓家,沿街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卖冰雪荔枝膏……
夏日炎炎,古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皆有消暑妙招。“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的轻薄透气衣衫,“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之类冰凉解暑的瓜果……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总能在炎炎夏日中,寻得一方清凉,过得有滋有味,将消暑度夏变成了一门生活的艺术。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