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主>

让群众“进一扇门解万般事” 江西吉水县综治中心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作者:黄辉 编辑:林娜 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08

江西省吉水县,春雨路1号。

一座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综治中心,正以“一站式”服务重塑基层治理新格局:这里不必举起高悬的法槌,却能让劳动争议双方握手言和;不必进入庄严的审判庭,却能让积压多年的信访积案迎刃而解。

自2024年7月正式运行以来,吉水县综治中心以“五个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构建起“一站式受理、组团式服务、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基层治理新模式,用春风化雨般的温情和关爱,累计化解矛盾纠纷425件,成为赣鄱大地上基层社会治理的鲜活样本。

从“多头跑”到“一站解”

“以前解决劳动纠纷要跑人社局、法院、工会等几个部门,现在到综治中心一个窗口就能搞定。”今年6月11日,清洁工李某花在劳动仲裁开庭后,当场收到用人单位支付的6000元赔偿金和1800余元福利补贴。

这起持续数月的劳动争议,从受理到化解仅用5个工作日,这得益于吉水县综治中心“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带来的治理效能跃升。

走进吉水县综治中心,《法治日报》记者看到,8个功能区布局清晰:综合受理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区、法律服务区、信访接访区、劳动保障维权区、诉讼服务区、社会心理服务区、信息化指挥调度区,形成“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处置、全程跟踪督办”的闭环流程,并打造“访、调、诉”三位一体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

“这里像医院的分诊台一样高效。”吉水县综治中心主任李天星介绍,不管是邻里间的琐碎争执、家庭内部的复杂矛盾,还是涉及土地纠纷、劳动权益等问题,只要走进综治中心,综合受理区便能提供“一站式”服务,让群众不再“多头跑、反复跑”,真正实现“进一扇门、解万般事”。

同时,吉水县以科技赋能为引擎,大力推动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与公安、民政、住建等多平台深度联动,打破数据壁垒,让海量数据在综治中心汇聚碰撞、焕发生机。2024年,通过平台上报事件6.1万余件,办结率达99.49%。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上世纪90年代,吉水县水产开发中心征用了醪桥镇黄家边村的一块土地用于水产养殖。因种种原因,一直未办理土地产权登记,实际经营管理时间长达32年。

近年来,随着群众法治意识的不断提高,黄家边村村民认为这块土地系非法征用,要求全部返还,县、镇有关部门多次组织协商未果。

吉水县综治中心介入后,立即组织“胡开生工作室”首席调解专家团队,并召集相关部门开展联合调处,经实地勘查和多方协调,最终促成双方于今年除夕前达成协议,让这起争执多年的纠纷得以彻底化解。

综治中心是基层治理的“平安前哨”,也是矛盾纠纷化解的“首道防线”。如何打破部门壁垒、激发治理合力,面对面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据了解,吉水县依据各部门职责与群众需求,灵活运用常驻、轮驻、随驻等多元入驻模式,各部门在综治中心无缝对接、协同发力,倾尽全力升级综治中心“一站式”枢纽功能,使其成为基层治理的坚实阵地。

“如今,矛盾纠纷调解已从过去的‘独角戏’变成‘大合唱’。”吉水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蔡伟胜告诉记者,该中心规范“综合受理、分析研判、分流交办、接单办理、及时处置、回访反馈”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流程,建立中高风险矛盾纠纷分流交办机制,组织推动有关职能部门与属地乡镇,按照调解、仲裁、信访三级办理、诉讼、法律监督“路线图”,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分类化解。该中心自运行以来,受理各类重大矛盾纠纷143件,已成功化解124件。

从“被动应”到“主动防”

“百事商量鉴秋水,一亭合和化春风。”走进吉水县乌江镇,一座具有古典韵味、飞檐翘角的“红小二议事亭”映入眼帘。

在这里,一支由党员、人大代表、乡贤等组成的“红小二”服务队正悄然改变着基层治理的面貌。这支队伍活跃在村头巷陌和田间地头,通过搭建“红小二”无忧议事平台、无忧调解平台等,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和谐播撒在乡间。

日前,乌江镇枫坪村枫坪组和滩头组村民因为一块荒地的权属问题争执不休,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得知情况后,“红小二”服务队迅速介入,由镇人大代表赵令祝牵头,组织志愿者现场勘察、取证。

经过多次协商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和解,荒地权属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村民感慨地说:“真没想到,‘红小二’能够把这么棘手的问题解决得这么好,我们心服口服。”

“红小二”服务队只是吉水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中涌现出的众多社会治理品牌之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持续推进“息访息事、无忧无讼”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创新行动,吉水县鼓励各乡镇依托本级综治中心打造符合本地实际的多元解纷阵地,创新建立了“庭院议事厅”“常青说事室”等一批基层调解品牌,有效延伸了综治工作触角。

“平安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百姓安居乐业的保障。”蔡伟胜表示,要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推动资源、服务、平台整合优化,同时推进群众自治,变“被动应”为“主动防”,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