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
作者:王剑冰 编辑:林娜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25-07-09
在沂蒙革命老区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小学生们走进沂蒙画派研究院,欣赏绘画作品,聆听画作背后的沂蒙故事,感受沂蒙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图为一名小朋友在观看画作。
兰红光摄(新华社发)
一条沂水,如此清亮地绕过眼前。我顺着这条美丽的水,渐渐走进八百里沂蒙深处。山的颜色与水的颜色映在一起。鼓满山歌的风,吹过那片山口,山口腾起白色与灰色的云气。一阵急雨,把一切洗得更绿。
到处是桃树、板栗、山楂和玉米,金银花在风中发出金属的响声。山上,陡峭的、倔强的浅黄色断崖,忽隐忽现。水从高处流下,流成了欢瀑。
沂水荡漾,山影奔腾。
我知道,沂蒙山属于连接泰山的泰沂山系,有着泰山的奇伟与宏阔,成为抗日根据地。“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吸引着无数人来到这里追寻。
山水深处的桃棵子村、白石屋村、常山庄村……一个个山村都有着相似的岩、相似的人,相似的感人故事。
一
一群鸟,在晨光里歌唱。
古旧的石头和茅草组合的院子,灶火冒着炊烟,老树上开着新花,一盘石磨刚刚转过,磨出的米面发着清香。蛐蛐儿在门边唱,门上的对联还红着。
接过一杯热水、一块刚烙的煎饼,那感觉,像一个远行的游子回家。
我看见了你,你在一帧帧照片上,轻声地唤。一切都像是真实的。我看见一位将军,从我的身边走过,和你抱在一起,泪花早挂在他的脸上。
我看到那个叫刘苦妮的党支部书记,带领小布袋峪村村民先后掩护20余名八路军伤病员。敌人把刘苦妮的丈夫绑在树上,点着柴草,火越烧越大。直到被熊熊烈火烧死,这个壮汉也没有说出伤员的藏身地。他们的儿子铁柱为引开敌人,也壮烈牺牲。
我看到副班长杨雷负伤倒在血泊中。村民王立德把他背到了青石山洞。沙沟峪村村长孙兴林与村民共同担负起照料伤兵的责任,为了躲过敌军的“清剿”,他们抬着杨雷四处躲藏。30多个日夜过去,杨雷重新走上战场。
云头峪的一对小夫妻,听说转移来的八路军要找地方印报纸,二话没说,就把刚住3个月的婚房让出来。那是1938年10月,新房里,油墨飘香,机声阵阵,《大众日报》创刊号就此诞生。
二
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沂蒙人民和我们的军队同生死、共患难,谱写了一曲曲水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这中间,就有那些红嫂的身影。
1941年11月,八路军小战士突围负伤,横河村的明德英看到了,立即把他隐藏好,等日军走远,她发现小战士嘴角干裂,身子不停地颤抖。一时寻不到水的明德英,毫不犹豫地解开衣襟,将乳汁挤进小战士嘴里。小战士渐渐苏醒,聋哑的明德英露出了笑容。
桃棵子村的祖秀莲,把奄奄一息的八路军战士郭伍士藏进山洞,每日为他清洗伤口,送水送饭,全家吃糠咽菜,不惜杀掉唯一的母鸡熬制鸡汤,为郭伍士补充营养,最终使他伤愈归队。
东辛庄的王换于,为了42名革命后代和烈士遗孤,依靠党组织办起了战时托儿所。她看着哭闹的孩子,咬着嘴唇对儿媳说:“烈士的孩子饿死了,就断根了,让烈士的孩子吃奶,咱的孩子就吃粗的吧!”托儿所的孩子们健康成长,而王换于的4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
一个战士流着眼泪说,“当时,娘的孩子就在旁边哭闹,可娘只顾了我!”这是她们的本能,也是她们的真情。她们就如那些山间的繁花,散发着自带的清香。
八路军与百姓鱼水相亲,每到一个村庄,都会亲切地叫着“大爷大娘”,挑水扫院子,参与秋收春种。遇敌人“扫荡”,更是坚决打击,保护群众。
朱村人不会忘记,1944年的那个除夕,日伪军500多人突来“扫荡”,驻守在沭河东岸的八路军迅速出击,与敌人整整打了6个小时,24位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战斗一结束,战士们就撤离了。他们是不愿给群众添麻烦啊。第二天就是春节,村民们流着泪端着年饭来到村头,祭奠长眠在这里的烈士。此后,朱村人每年都将新春第一碗饺子,敬献亲人。
三
血与火的岁月,可以说每个村庄都是“堡垒村”,每个家院都是“堡垒户”。老区人民“把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形成根据地坚不可摧的有生力量。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根据地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10多万人英勇牺牲。沂蒙山,是一种颜色,一种高度,一种象征。
经常有白发苍颜的老者来到这里,他们一看到熟悉的山水,就忍不住俯身下跪,泣不成声:沂蒙山啊,我回来了!摸摸老屋的门框,接过乡亲递来的煎饼,熟练地裹上咸菜大葱,大口地咀嚼。哦,还是当年的味道。
沂蒙大地,不知成了多少人的乡愁。
日月轮回,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沂南和庄的胡玉萍,先后喂养150多头猪,无偿送给部队和集体。她老人家战争时期积极投身支前工作,老了随部队转业的儿子去了辽宁抚顺,也把沂蒙老区的传统带到了那里。她捐款捐物达15万余元,自己却过着俭朴的生活。
讲台上,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动情地讲述着。她是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作为红嫂的后人,她常年奔走于全国各地,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讲述沂蒙情。
锣鼓声中,又一批沂蒙子弟戴上了大红花,参军报国。许多沂蒙儿女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承沂蒙精神。
今天,我从蓝色和红色的屋顶中,看到了当年的茅草房,看到了窝窝头样的团瓢屋。沂蒙乡亲演绎着祖辈的传统,石头屋前,她们在烧火,在纳鞋底,在筹措军粮,当一位大嫂拿出仅有的两枚鸡蛋时,游客流下感动的泪水,是啊,她们不是在演示,这是老区人的真情投入。
新的一天,太阳冉冉升起,喷射出绚烂的朝霞,把连绵起伏的群山映红,也把山下的沂水映成了一道长长的红绸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