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涟水:构建“343N”机制 激活开发区人大工作新动能
作者:陈诚 孟庆霞 编辑:赵佳敏 来源:淮安人大发布 发布时间:2025-07-11
开发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加强开发区人大工作,是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必答题”。去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涟水经开区人大代表联络办公室创新构建“343N”工作体系,以机制创新夯基、监督服务双驱,让代表履职更有力度、服务发展更有温度,进一步助力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织密组织网络
“3”重架构筑牢履职根基
建立联络办公室+代表组+联席会议组织架构,推动人大工作在开发区精准落地。
组建开发区人大代表联络办公室,打造服务企业的“前沿哨所”。精选熟悉企业服务、具备人大工作经验的开发区班子成员担任联络办公室主任,由党政办主任兼任联络办公室副主任,配备专职工作力量,构建起“专人专责+闭环管理”的工作链条。成立开发区人大代表组,锻造冲锋在前的“履职先锋队”。在人代会期间设立开发区人大代表组,将有关领导、企业家等11名代表划入代表组,以“关键少数”带头、企业家代表发力,精准对接发展需求。建立人大代表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协同联动的“调度中枢”。将开发区内市、县人大代表列为联席会议成员,发挥联席会议监督推动作用,充分凝聚助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制度创新赋能
“4”项机制绘就规范蓝图
以“一职责三制度”为框架,构建闭环化制度体系,为代表履职注入“刚性约束”与“柔性动能”。
明确人大代表联络办公室职责和制度,划定履职“责任田”。界定联络办公室活动组织、问题协调、政策对接等11项职责,推动管理制度化、工作规范化。在解决某化工企业危废处理难题时,开发区人大代表联络办公室及时联动生态环境局、园区职能科室召开专题协调会,不仅帮助企业完善处理流程,更推动园区建立危废集中处置共享平台,惠及多家同类企业。
完善人大代表组活动制度,绘制履职“路线图”。制度对代表组会议召开、开展调研、提出建议等程序作出标准化规定,同步制定包含营商环境监测、助力产业发展等在内的年度活动计划。今年以来,代表组走访23家企业,收集行政审批、融资服务等诉求15条,及时提交县开发区人大代表联络办公室转交。
优化人大代表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协同“议事厅”。制度规定每年召开1-2次联席会议,专题听取开发区经济运行、项目建设等工作汇报,收集代表意见建议。代表们提出的“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建议被列入开发区“攻坚清单",通过“一企一策”处置,推动2000余亩闲置土地盘活利用。
活动提质增效
“3”个聚焦激活履职动能
聚焦开发区产业发展功能定位,找准人大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实现活动有声势、监督有实效、服务有温度。
聚焦“企业想要什么”,做发展难题“收集者”。针对开发区人大代表组企业家代表多、开发区企业家联系紧密的实情,结合“进企业、促发展”代表主题活动,组织人大代表走访“四大主导产业”和行业相近企业,听取企业诉求,当好行业发展“代言人”。
聚焦“代表能做什么”,做履职尽责“实干家”。坚持代表履职与中心工作相结合,鼓励代表亮身份、树形象、做表率,投身产业发展和公益事业。淮安市人大代表、特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会才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代表组工作,向结对的胡谢村捐赠10万元启动资金和致富书籍800余册。
聚焦“代表做了什么”,做监督服务“多面手”。综合运用视察调研、建议督办等形式强化监督,计划听取关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改革创新等方面的报告,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题询问。在龙头企业、重点企业设立经济运行观察点、营商环境监测点,定期分析行业数据、收集问题建议,围绕行政审批、政策落地等方面形成议案建议10余份。
阵地迭代升级
“1+N”矩阵打通服务末梢
按照“功能齐全、实用高效”原则,建设“1+N”立体化履职阵地,形成“实体站点+数字微家”的立体化履职网络。
“1”即开发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在开发区管委会大楼设置包含议事、学习、接待于一体的人大代表联络站,今年以来接待职工来访12批次,解决充电桩不足、通勤车优化等8件民生实事,推动1000余名员工通勤时间缩短半小时以上。
“N”即分布在企业的“代表微家”。N个代表微家嵌入企业生产一线,通过二维码构建民主直通渠道。企业职工可随时扫码提交问题、反馈意见建议,代表在线接单,提交开发区人大代表联络办公室跟踪督办。今年以来,通过“微家”累计处理咨询23件,提供法律服务、政策解读50余次,真正实现“小事不出园区、难事有人管”。
从组织架构到制度设计,从活动开展到阵地建设,开发区人大“343N”机制既是代表履职的“作战图”,更是服务企业的“暖心帖”。下一步,涟水经济开发区人大代表联络办公室将持续深化机制创新,让人大工作与开发区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开发区的有效覆盖,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人大力量”。